第111章 看場電影(1 / 1)

苦逼微商要懂得愛惜自己,偶爾任性一下,比如,去看場電影,體驗一把流行文化。勤妹子鼓動著老李一起看《小時代4》了,重點是看過之後各自的體驗大不一樣。勤妹子覺得《小時代4》甚至可以算是一部神片了,這部萬人景仰的電影敘事結構極其出色,完爆《低俗小說》;色彩運用到極致,掀翻《紅色沙漠》;長鏡頭美輪美奐,遠甩《我是古巴》;氛圍詩意盎然,讓《鄉愁》顯得一文不值;剪輯出色到讓《筋疲力盡》顯得幼稚可笑;現實部分的表現力讓《偷自行車的人》黯然失色;超現實部分的構造讓《泯滅天使》成為無可爭議的渣渣;聲畫運用讓《去年在馬裏昂巴德》狠狠地低下了頭;主題立意深刻到讓《2001太空漫遊》顯得膚淺造作;劇情感染力讓《風雲人物》悔恨不應該存在。。。勤妹子顯然有些誇張,說某些人居然連小時代都黑?斷言一個智商正常的人都會被《小時代》所感動,或許是第一次看沒什麼,但是多看幾回一定會體會到其中所富含的人生真諦。老李感歎的是,小時代是多麼感人肺腑,真是針砭時弊,現實主義,整個過程中兩個來小時一直都處於感情的臨界點上,想說些什麼卻欲語淚先流,無論從什麼樣的角度來看,《小時代》係列都屬於那種由不懂行的業外人士所拍出來的不成章法的電影。而在這部所謂的完結篇中,郭敬明在拍攝前三部作品時所留下來的弊病依舊沒有任何改善。?比如,混亂的剪輯,生硬的劇情承接。作為一個看過原著小說的人(沒錯,我看完了三本),在理解劇情上並沒有太大困難,因為我非常清楚導演接下來所要介紹的每一個人物和每一段內容。但是對於非原著觀眾來說呢?導演在此片中的充其量不過是將文字轉化為影像,再通過一些無力的畫外音和非必要空鏡頭的銜接,將片子看似牢固實際鬆散地強行推進下去,而這點讓通過撕逼戲以達到劇情高潮效果的本片十分尷尬。幾乎是沒有任何鋪墊地,突然地,幾個人物就開始互罵,互揭傷疤黑曆史,而過了不久,主人公又開始回憶起他們美好的往昔歲月,那些good?old?days,莫名其妙地又和好了。小說的內容確實一波三折,但這部小說不應該由郭敬明改編成電影,隻因過多的撕逼戲會使觀眾疲勞,且他根本沒有能夠把握好這麼多條線索並行的能力。?再比如,主角選角,人物性格刻畫的無力。片中的主角大多徒有皮囊,卻沒有演戲的天賦。就拿唐宛如臉被劃傷的那一場戲來講吧,郭碧婷的聲音(抑或是配音)中沒有絲毫的情感波動,刻板又無趣地喊出那一句句鏗鏘有力的台詞,我就是想融入到劇情中也會馬上跳戲。人物刻畫為什麼失敗?因為這就跟劇情一樣,嚐試著用無限的撕逼戲在觀眾心中構築主人公的形象——雖然無時無刻撕逼卻對未來懷有信心,真誠勇敢善良團結友愛的時代姐妹花四人組。?還要繼續說嗎?老李問。勤妹子不服氣,你說呀!老李不屑說似的,心想再往深處說了你未必懂。在老李看來,文學及消費主義的不當強調,現代流行文化的過度渲染,都是不夠完美的問題。其中銜接不當的有一部分就是由原著作品中的畫外音組成的,在文學作品改編為影視作品時,適當地引用部分原著語言是有好處的,如《蓋茨比·》名句“他所不知道的是,夢想早已落在他身後,落在紐約以西那廣袤無垠的大地上,落在黑暗夜幕下連綿不絕的美國原野上”,可肆意大量引用原著中的內容,隻會引起反效果——觀眾的脫戲感。雖然“對消費主義的不當強調”這點在第四部中有所刪減,可前作大量的炫耀名牌服飾也是有目共睹了,追求體麵、有身份的消費是一種正常的生活態度,但不可過度重視以致病態。且郭敬明似乎已經將電影當做了一種很隨意的東西,三部曲中都存在的主角秀肉賣腐,一些笑點很足但明顯不適合放到大熒幕上的玩笑,包括林蕭的“很大受不了”以及顧源的“不舉”。?除了這些不同體驗,勤妹子和老李毫無爭議的是,在觀影時很驚訝地發現,上座率達到了100%,座無虛席,且觀眾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美女,屏射現象挺嚴重,有人拿著手機從頭拍到尾,也許這種現象級電影更能看出觀眾素質吧。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片尾所謂超神的八分鍾長鏡頭。。。的確是八分鍾沒錯,但不是長鏡頭,效仿了《鳥人》的剪輯方法,期間大概剪了12~14次?誰不喜歡鮮衣怒馬、夜夜笙歌的生活啊,隻是蓋茨比和小時代,怎麼能是一回事呢?拉倒吧,休閑一下罷了,別太較真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