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紅利(1 / 2)

為了幫助那些迷茫的微商,或是找不到方向的團隊,老李最近現身各種朋友圈,與大咖們探究一些有關2016微商怎麼走的問題。各種數據表明,微信粉絲紅利這一頁已經翻過去了,之後的下一個風口在哪裏呢?據老李觀察,最近的微商,做的好的依舊風生水起,做的不好的還在苦苦掙紮。前段時間很多人都在談論邏輯思維、餐飲老板內參拿到了融資,估值上億。也有不少人覺得現在開通公眾號已經晚了。但是作為自媒體達人的老李以為,對於微商來說,這並不晚。微信公眾號是眾多微商微尋求新的流量而開辟的入口。開微信公眾號的微商越來越多,就好像回到了十年前的博客時代,這些微商代理變成了學者和評論者。然而你會發現你的閱讀量不高,粉絲也不多。粉絲增長的紅利已經過去,閱讀數和粉絲增長已經趨於理性。當然複製一個大號是非常艱難的。所以,微信粉絲紅利過後,第一個風口應該就是內容紅利,內容永遠有生存的空間。這大半年一直在潛心運作社群的老李深有體會,社群比拚粉絲和閱讀量的時代已經過去,而內容的紅利已經到了。內容紅利的一個指標就是社群,過去關注粉絲量和閱讀量,而現在最關注的是如何通過社群轉化、變現,特別是微商。很多人有這樣的疑惑,有的粉絲很多但是閱讀量低,有的粉絲量少閱讀量反而很高,這就涉及到一個變現的能力。如果你經常玩知乎,你就會發現社群不是朋友圈,它可能就是一群誌同道合的人。社群滿足的是人求同的需求,內在價值觀的認同,所以你會發現很有意思的是,廣告商很喜歡社群,微商也很喜歡社群。老李在配合勤妹子推廣源產地名優果蔬的過程中,嚐試通過一些社群做引流,發現效果不錯。社群不是粉絲,粉絲喜好隨時會變,當粉絲不太精準的時候,必須要去做社群。在傳播渠道上,朋友圈是最初級獲取信息的渠道,但朋友圈的成交越來越低,獲取有效信息的成本越來越大。做微商,渠道不應該局限於朋友圈,而是要找到最合適的渠道。也可以多渠道引流,百花齊放,比如說一些做秀的視頻網站就比較適合眾籌的品牌引流。所以社群的定義其實是很廣的,老李發現隻要有需求就會產生社群。話題回到內容生產,老李說如果你要去做一個自媒體,你就必須是內容的生產方。現如今,小團隊的內容生產不斷增多,基於社群的趨勢和傳播渠道的分散,在享受內容紅利的時,必須注意兩點,精細化和團隊化的內容輸出。比如老李的好友、有微電商教父美譽的王易、龔文祥老師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做的非常好,內容生產地非常好。老李認為關鍵是讓內容和產品連接起來。這在過去是被忽視的。內容生產還要注重場景化,吳聲的《場景革命》就提到場景是無處不在的。所以在銷售產品的時候必須要創造場景,如果沒有場景,單純的銷售產品,是冰冷的、沒有情感的,所以產品很難銷售出去,粉絲紅利過後的下一個風口就是內容紅利,新的社群,新的場景。那麼,微商的粉絲紅利過後的風口在哪裏呢?這是問題的焦點!老李還是在強調產品的選擇。13年是麵膜年,幾乎是賣什麼化妝品都能賺一筆,14年是大健康年,足貼、薑茶、酵素等怎麼賣都能賣得不錯。15年麵膜化妝品已經不太能賺錢,甚至團隊分崩離析,微商新的風口,第一是選擇好的產品,一個新的產品就能挽救一個團隊;市場細分與專業化生存是分不開的。要麼是自明星,要麼是網紅。如果在社交媒體沒有自己的品牌,沒有個人價值,很難與粉絲產生長久的連接,粉絲可能可能做一次生意就不會再回頭。從14年就強調專業化生存,但做到的不多,能堅持做到兩點:每天更新內容,每天去分享的,現在都做得不錯;其實,趨勢畢竟不是現實,誰能說服誰呢?圈子裏的聲音很嘈雜,很多人看好的是微分銷和微商城,老李說其實這隻是一種渠道。如果自身沒有足夠的粉絲資源和較廣的傳播力,其實與2013年的微商城一樣,花錢買個微商平台,招代理分銷一下,這樣的選擇讓人再熟悉不過了。老李讓勤妹子在各大微店平台上都開設了自己的小店,有體驗才會有鑒別。老李根據自身的體驗預測,像有讚這樣的微店平台,在後期很可能崛起,所以必須要在前期搶占風口。在微店裏搶占風口,其實與淘寶的運作模式有點類似,首先產品在平台上是有購買率的,產品在單品裏是標杆,隻有這樣,平台方才能給流量,才可以作案例推起來,這樣成長速度是非常快的;耳熟能詳一句話叫做:與趨勢在一起才能贏。老李看來微商的最新趨勢是,可以通過包裝一兩個代理,把他們培養成自明星,吸納更多的粉絲。而微商在團隊管理的趨勢,把你的代理變成你的合夥人。單純上家、下家的關係已經很難維係下家的忠誠,所以最好是讓他們直接對接,成為合夥人。這種情況下,上家到最後就變成了推薦人,推薦了一個官方或者總代給企業享受利益,有點像直銷的提成模式。老李沒有回避一個敏感問題:麵膜何去何從?2016年麵膜可能會有些許反彈,大健康類的依然會有上升的趨勢。長期從事微商的人,每天刷屏每天熬夜,其實身體透支已經非常厲害。他們賺錢了,所以他們也更期待一個大健康類的產品產生共鳴。同時,私密產品,也屬於大健康類,可能會再次爆發。賣蜂蜜起家的勤妹子注意到,另一個趨勢有可能是微商會進入一個新的領域。這個新的領域是微商小時代,比如農產品、美食類,甚至也可以做個手藝人賣自製的美食。當然,銷售這類產品必須要辦理一個食品流通許可證,因為新的食品法規定,沒有食品流通許可證的銷售是違規的。老李的微博粉絲也不少,而且比較穩定,老李越來越感觸到微博電商的興起,經過這段時間對像大V龔文祥等微博的研究,看到了微博電商即將爆發的可能性。微電商的興起,可以提高曝光率、粉絲增長率,當然前提是必須有內容分享,粉絲才會互動。應該說,一個新的格局正在形成,那就是共享經濟,並不是uber、豬八戒等模式,強調如何通過共享的模式,把微商做的更好。共享經濟其實很容易理解,比如說做一個發布會,請了很多的大咖,分享到幾十個群,公開做直播,共享了老師、粉絲的資源。目前我們看到共享模式,包括教育、培訓、圖書等的共享,引起的粉絲轉化率非常高。共享一些資源,通過粉絲的嫁接,最後連接到產品,是一個不錯的方式。產品場景化已經是老話題了。如果大家一味地刷屏,沒有場景,就會發現產品越來越難推,甚至都推不動。如果你在咖啡廳,怎麼才能把喝咖啡的場景和你推廣的產品用很愜意的文字、意境連接起來,這就需要創造場景。毋容置疑的是,微商會正在更加多元化,通過微店、視頻、電影、小咖秀視頻等賣產品,或在電影裏植入,更趨向於所謂的品牌化,具備社交化元素的品牌化。比如產品賣得好的微商想拍微電影,但微電影的傳播有限,最後拍一個網絡大電影,類似於港囧後翻拍的“澳囧”。點擊效果非常不錯,放在愛奇藝、優酷等平台播放不僅可以賺平台方的錢,還可以賺植入廣告讚助商的錢。但是這種模式更加傾向於在大電影這種助推能打造出一款爆品,就像來自星星的你火了的唇膏、BB霜等。這種模式也讓更多微商看到了多元化的微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