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罙銘竟讓欽點鄺胤儒做我的護嫁將軍,我震驚之餘,更覺察到了一絲陰謀的氣息。
我不相信鄺罙銘既然知道我是假的郡主,會不知道我與鄺胤儒和鄺胤賢之間的千絲萬縷,會不知道我和鄺胤儒那些歡樂或者悲傷的過去。
如果他真的不知道,又怎麼會在我進宮之前特意吩咐李公公帶我回娘家,而那時,鄺胤儒正是住在我隔壁的院落的;
如果他真的不知道,又怎麼會下旨封鄺胤儒護嫁將軍而不是鄺胤賢或者朝中的任何一個別的將軍,而他們中的任何一個,都是在朝廷又聲名在外,而不像鄺胤儒那樣不參朝政閑雲野鶴地在江湖遊蕩……
我幽居深宮,又剛入住玉宸宮,沒什麼心腹之交,也沒有朝內外的眼線,要想知道鄺胤儒的消息,便隻能在每日下朝之後,托雙荷和春夏秋冬無人去各個宮裏悄悄打聽。
我發現了她們五人都是收集線報的好手,隻一下午時間,便將我想聽的全部打聽到了。隻是她們帶來的消息都不是很好。
聖旨頒到端王府,鄺胤儒竟抗旨不遵,隻推說自己德疏才淺,武藝不精,實難擔當起護嫁將軍的大任,望皇上另請賢能,方是上上之策。
鄺罙銘再發一道聖旨,表明他的愛才之心,鄺胤儒仍是推脫不肯就任。鄺罙銘頒發第三道詔書,鄺胤儒竟幹脆消失不見,公然藐視皇威。
鄺罙銘震怒,當下下旨禁衛軍都統孫進,立刻捉拿鄺胤儒,要治他不敬之罪和抗旨之罪。
鄺胤儒不會接受聖旨的安排在我的意料之中,隻是鄺罙銘連發三道聖詔,在理和義字上占足了道理,他又是皇帝,在天下人眼裏便是個仁義之君。
而他這樣做,分明是直指鄺胤儒背後的端王府,換句話說,他想除掉的,根本就是整個端王府,而鄺胤儒,不過是他策謀裏的第一部分。
這讓我想起開國時的一件史事來。
前朝的周氏兆昇皇帝昏庸無能,專好男色,有傳言說他和他的大學士蘇景深之間曖昧不清,更是將他留居深宮,任作皇子們的太傅,處處回護他,不惜為了他與皇後成氏交惡,才因此得罪了夏國第一氏族的成家。
成家惱羞成怒,傾力支持當時朝廷裏的大將軍鄺其凱,也就是現在的端王爺,舉行兵變。兵變策反很成功,皇帝和蘇景深身死,皇子們也被殺光,後宮妃子除皇後以外都被賜死。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最後登基做皇帝的人,竟然不是鄺其凱,而是他的大哥鄺其逸。
對此,鄺其凱和鄺其逸對天下的交待是,鄺其凱認為他的才能不及大哥鄺其逸,他願做兵馬前鋒,為夏國保疆守土,一時之間傳為美談。
鄺其逸登基後,封鄺其凱為端王,策其子孫永襲爵位。而鄺其凱果然說道做到,鄺其逸在位的十二年間,南征北戰,戰無不勝,將鄺氏的天下護得如鐵桶一般。
鄺其逸駕崩,太子鄺罙銘登基,亦賜給端王府無上的榮譽,連朝堂上的跪拜之禮都給免了。
眼前的現實,再加上這段史事裏模糊不清的讓賢,讓我想到了八個字:陰謀篡位、功高震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