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誰是金世祖(2 / 2)

沒藏訛龐忙弄權,罪後李守貴殺太後與吃多己,事後也被沒藏訛龐所殺。沒藏訛龐又將其女許配夏毅宗以控製夏毅宗。想想如此亂的朝堂,哪還有心侵略外族。所以這幾年西夏和宋朝倒也算是大體相安。

王旁到了延州先找邸店住下,委托楊班頭帶去自己的名帖。若是有這層關係搭上去拜訪一下也未嚐不可。又同何裏缽打探邊境上關於梁氏女的傳聞,最後總算是鬆了一口氣,原來這梁氏女雖然與月下同姓,卻並非月下,乃是沒藏訛龐的兒媳婦。

梁氏女是漢人,但天生麗質,十三歲就嫁入沒藏訛龐家。他的哥哥試圖在宋考取功名,但被人檢舉家中有人與西夏結親,因此被黜,後被月下識破的,化名梁乙的梁乙埋。王旁稍稍鬆了口氣。但還是難過,若梁氏女果然是月下,至少還知道月下平安,而此時竟然有點生死未卜的味道。

在延州幾日,王旁發現:西夏領有絲路商業要道河西走廊,再加上國內隻盛產畜牧,對於糧食、茶葉與部分手工品的需求量大;

西夏青白鹽除了供西夏人民食用外,主要用於同宋朝、遼朝、金朝進行官方貿易,其中運往宋關中地區最多,並以此換回大批糧食。宋廷為此禁止西夏進口青鹽,宋人隻能透過走私進口,謀取暴利。

王旁還發現州縣周圍的土地多有荒蕪,偶爾見點農戶也是不得已而維持,稍有體力腦力的便在邊境來回流竄,走私倒賣些青鹽,馬匹,糧食。

按說西夏內部如此混亂,邊境應該較為平安,但來了才發現,這裏一片狼藉。守境的士兵勾結私通販賣,西夏那邊的兵更像土匪,突然就來了一批,搶了周邊百姓的財務,踐踏了土地,轉身就跑。

他們本來就是做土匪來搶的,打仗的心思沒有,就為弄零花。西夏的士兵也知道打不起來,眼見這宋朝的兵人多,但是想作為的不多。宋朝的兵也不想打,隻要混著餉銀相安無事,就好。這一來倒黴就是州縣周邊百姓。

但凡年輕膽大的,都把腦袋別褲腰帶做些走私謀利的營生。沒有這條件的便隻能守著薄地,一麵種地一麵擔心後怕口糧被搶。

這走私的營生肯定王旁是不能做的。畢竟他算半個在朝,若是被舉報,那不光是自己掉腦袋的事,還會牽連家族。

眼見邊境此狀,王旁有點不知道從何下手。這日二人接到縣令種儀的請柬,正準備去縣衙拜訪,剛剛走出邸店大門,迎麵抬頭見有兩人走來。看到王旁兩個親切的打著招呼。

這兩人都是二十多歲,正是在丹州王旁與何裏缽酒店遇到的路人。又看到王旁二人,看又同住一家邸店,更是親切。四人相約擇日好好痛飲一番。

去往縣衙的路上,王旁尋思,莫非這二人也是做走私生意的?再想這延州的縣令的治理,自然比那丹州雲岩張載要相差甚遠,看百姓此狀莫非這個縣令像那陳州常縣令一樣,想想到不一樣,那陳縣令最多也就是個官匪勾結。這延州縣令可是跟西夏之敵有瓜葛。

王旁心裏想著這些,腳步已經到了縣衙門口,衙役進去通報,一會的功夫縣令種儀親自出來將二人迎進府內。

這府衙也是二進院落,前院是縣衙辦公所在,眼下衙役已經交了班,按現在的話就是落晚下班了。沿走廊穿角門進了內宅,雖然不似丹州縣衙那樣清貧,但也不失簡譜,格局也是很簡單,內宅院子比較大,隻是院中多了一個石景,幾棵樹。

一七八歲的孩子正在院中站在一塊小板凳高的石頭上,眼前站著兩三個家丁,隻見這孩子小收一揮:指著家丁,有模有樣說到“你們聽好,現在兵法三路,命你帶兩千精兵攻打洪州,你,”說著又指另外一個:“你帶三千精兵去攻下龍州。”

一個家丁偷笑著,那孩子用手一指他,瞪著眼睛:“不許笑,你帶200人,跟本將軍偷襲十裏井。”家丁回到:“公子,二百人不夠啊!”

那孩子生氣說到,“你敢違抗軍令?”他指著已經發了三千兩千兵的那個家丁說到,“你們兩個把他拖出去,打打一百個手心!”

王旁看著差點沒笑出來,打手心,這算什麼懲罰?種儀也見到此景,笑笑,但很快就板起臉說到:“建中,有客人來訪,不許胡鬧。”

那孩子回頭看見種儀,叫聲“爹爹”跑過來,向王旁二人見禮。

種儀像他們介紹到,“此乃犬子:種建中”

(喜歡本書的讀者朋友,謝謝你們的貴賓章推及鮮花,你們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來捧人氣加入書架或書評 的也不盛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