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宅迎麵見老管家包興,他告訴王旁,包大人正在書房和幾位大人議事。說罷,包興便去稟報包大人王旁求見。
開封府改規矩了?辦公都在內宅了?似乎還不隻是王安石一個人?難道事情比較嚴重?王旁胡思亂想著,不一會包興回來告訴王旁:包大人請他過去說話。將那送給包大人的禮物交給包興,王旁走進包大人書房。
書房裏麵的人王旁到都認識,屋中坐著的有王安;坐在書案後麵的包拯;另外還有兩位:一位是王旁熟悉的蔡襄;還有一位集賢苑供職翰林學士、知開封府的王珪(字禹玉)王大人。
王旁向眾人拜見過之後心中納悶,這些都是老臣,官位也都不低。怕自己在場他們商議事情不便,便要向大人們告辭。包大人看出王旁心思說道:“旁兒暫且落坐,今日並非公事,況你明日要進宮複旨,聽一聽也無妨。”
蔡襄和王珪心知王旁是仁宗皇帝麵前的紅人,雖然無官職,但有時候比他們說話還管用。更何況他們兩個都不是外人。
蔡襄的堂弟蔡京,現在跟隨王旁左右。而王珪則是包大人的摯交,是李格非的準嶽父,李格非是王安石的學生。這環環相扣,千絲萬縷的關係網中,王旁早已遊刃有餘。
見幾位長輩都笑吟吟的看著自己,目光中充滿關切與期待,王旁就知道明天皇宮複旨成了一件大事。於是他遠遠坐下,這幾位既沒拿王旁當外人,便又接著他們剛才的話題,隻見包大人指著王珪對其他人笑著說道。
“我聽聞,中書派人召禹玉起草詔書,他竟然駁回了中書並說:此大事也,非當麵接受聖旨不可!”包大人笑的有點無奈。
王珪也是四五十歲的人了,麵龐生的很白淨,臥蠶眉丹鳳眼,幾縷長髯,他用手捋這塞下的胡須,聽著包拯的話“唉!”了一聲說道:“我這不也是為了見見聖上,有些事總要見麵說的好。”
王旁聽著,似乎感覺像很難見到仁宗。
蔡襄看看王珪略帶建州口音問道:“王大人可否見到聖上?”
王珪點點頭:“我對皇上說:天下臣民早就希望立太子,以免生亂。這次果真是陛下的聖意麼?”
眾人都緊盯著王珪,包大人問道:“皇上怎麼說。”
王珪答道:“皇上啊就說了四個字:朕意已決! 然後我就退出來了。”
王旁看著包拯和王安石等人,臉上的表情十分複雜,王安石說道:“這立太子是早晚的事,此番趙將軍也一直侍奉榻前,應該足矣讓皇上動容。王大人,據你看皇上的身體如何?”
“哪敢看呦,那趙將軍瞪著的看著我呢。話都沒多說的!”王珪撇了撇嘴。
蔡襄接到:“該不是趙將軍誤會王大人了吧。”
包大人昂著頭一副不屑:“禹玉不要擔心,這詔書是你起草的,你不過是盡力做事罷了。”說完,他看看一直聆聽他們說話的王旁。“旁兒,我們可要交你重任,進了皇宮好好看看聖上的病情。”
王旁忙拱手稱“是”,趙宗實榻前侍奉,這可有點難辦,不過自己是複旨,想必他也不會多加阻攔。
幾個人又聊了一會,蔡襄和王珪告辭,王旁看著王珪背影心想,這李格非的準嶽父還不趕緊把閨女嫁出去,這事王旁有點惦記,要知道王珪可是李清照的外公,他不著急王旁還著急呢。
包大人又與王安石,問了問王旁西夏之行,另外還誇獎了王旁在延州幫助薛向,原來薛向早已給包大人寫了信,說了延州碰到王旁一起救災的事。
包大人不無得意的說:“我兒有勇有謀,且為人正義,將來必定有大成就。”
他說這話的時候王安石酸溜溜的撇他一眼。你兒,那是我兒好不好?不過心理這麼想嘴上不能這麼說隻說:“咱們旁兒”一個勁兒往回啦。
兩個老頭鬥嘴,王旁陪著笑,心思卻都在琢磨,明日進皇宮該如何避開趙宗實。
辭別位大人,王旁匆匆回府,一進院就暫時將其他事拋在身後,府上張燈結彩,家丁開開便朝著院中喊,“公子回來了” 一句話傳了便了整個宅邸,呼啦啦從院內大大小小出來好多人。簇擁著王旁向廳堂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