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著這事似乎簡單的,但是運作起來卻沒那麼容易,要建好這個基礎最快也得三兩個月時間。好在王旁心中已經有合適的人選,賀行遠的四個徒弟:大徒弟錢一夏;二徒弟白沙;三徒弟孫墨;四徒弟張途歸。來西夏之前消息往來以及自己在西夏這段時間的接觸,王旁覺得這四人到都是可用之人。
李諒祚心裏也是高興,他對王旁的信任似乎比他朝廷官員更多,現在朝中他最信任的要算是漫咩父子,論忠心漫咩父子沒的說,可惜老將軍不懂經濟。
李諒祚嘿嘿一笑,暢想有天可以與宋遼呈鼎足之勢抗衡心情澎湃。此行他心滿意足,想起此次征戰,不由問道:“哥哥可否給我講一講角廝羅為何如此強大?我即敗兵也要知道敗在哪裏。”
王旁也覺得不再談商榷之事更好,便將角廝羅如何自立,又如何與宋通商保持國內穩定慢慢發展壯大之事講給李諒祚,他這一講李諒祚忽閃著大眼認真的聽著,直到塔外夕陽籠罩大地。
塔下的漫常抬了一下午的腦袋,不時的看著塔上的李諒祚和王旁,雖然對話他都聽不清楚,但見兩人一會拉扯一會靜談,他的心也跟著上上下下。終於看到二人下了塔,漫常懸著的一顆心才放下。
這日李諒祚在漫常保護下回到皇宮,立刻降旨抄了籍辣雷的家並捉拿籍辣慶,籍辣慶昨天就知道了老爸腦袋沒了,這小子卷了金銀細軟就跑了。皇後梁珞瑤心虛理虧,除了更加埋怨哥哥梁乙埋之外,也不敢多議事招惹李諒祚不快。
就像王旁預計的那樣,不出三日李諒祚簽署了宋國提出的通商條款,分命夏州,會州兩州府執行配合宋國榷場設立。此事王旁辦的順利,臨行李諒祚再次設宴踐行,並命上貢宋國馬匹兩千匹。
王旁一聽這麼多東西,自己任務是完成了,但是總不能帶著馬隊回到汴京吧,急忙給仁宗發快信,這帶著兩千匹馬回宋國可不是小事。仁宗接到快信心中大喜,下令種諤延州接馬,並由群牧司負責分派各州馬場配合。
這個喜訊立刻在宋國的朝堂之上轟動了,官員們議論紛紛,包大人掖挪的說到:“哈哈。看來還是司馬大人有遠見,果然沒便宜西夏這麼輕易的通商。”
司馬光一語不發,反正自己說的也沒錯,倒有本打算討好包拯的官員說到:“司馬大人提議好,也是王侍郎辦事能力高。”說著對包拯王安石豎起大指。
王安石多謙虛,他想起當時西夏發兵角廝羅,王旁可是處境凶險,急忙說到:“哪裏,還是皇上聖明,若貿然發兵助角廝羅,怕不隻是王旁就連邊境也不得太平。”
他這話是誇仁宗,眾人隨聲符合皇上聖明,仁宗高坐金鑾殿自是舒心高興,隻是殿下站立的太子趙曙越聽越不是滋味,發兵攻西夏的主意是自己出的,當時要是發兵還備不住多拿下幾塊土地。他越是不服氣心裏就越憤懣,眼睜睜王旁又是立了一件大功,若不是在大殿之上,他早就忍不下這口氣,不定又要砸壞多少桌椅。
見皇上和滿朝文武興高采烈,還有的算著王旁再有十天半月就能回到京城,趙曙更是覺得自己這麼一個太子,還不如一個四品的侍郎在皇上和群臣的眼中地位高。
退朝之後趙曙沒精打采,神情沮喪的回到府中,自己一個人躲到祖宗祠堂,抱著生父的靈位哀聲歎氣,這得讓他熬到什麼時候,才能登上皇帝寶座,即使登上了皇帝寶座,他要怎麼才能壓住這風頭勁旺的王旁。
不行,絕對不能讓王旁留在朝中,一定要遠遠的支走他。趙曙打定了主意,沒過兩日他支走王旁的機會終於來了,趙曙的心腹帶來秘密的消息,遼國國君耶律洪基的皇太叔耶律重元正私下招兵,有篡位之嫌疑。
趙曙聽了心中一動,眼看就要到了耶律洪基老媽蕭撻裏的大壽,以前都是富弼出使,現在富弼不在朝中,不如趁此機會把奏請提升王旁,請皇上賜他出使遼國。趙曙就不信,王旁的命這麼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