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旁知道這提點江南西路刑獄是個官署名。是宋代中央派出的“路”一級司法機構,簡稱“提刑司”、“憲司”、“憲台”。監督管理所轄州府的司法審判事務,審核州府卷案,可以隨時前往各州縣檢查刑獄,舉劾在刑獄方麵失職的州府官員。
這個官職說著繞嘴,但簡稱“提刑司”可是後人知道很多的,最有名的就是宋慈。
仁宗聞聽很是高興,這可是接連的好事傳來,他饒有興致的問太子:“你可將蔡挺如何治理說一說,若是有效各地均可效仿。”
趙曙聽仁宗吩咐,便將蔡挺治理鹽務之法如實稟奏,原來蔡挺上任伊始,即下令當地者百姓交出全部武器,並將這些私藏的兵器交給巡捕私鹽販的吏人、士兵,規定:凡是鹽販所販鹽不足二十斤,販夫不到五人,而且鹽販又不隨身攜帶武器者,官府不予追捕,隻勒令他們交納商稅。
蔡挺將淮南地區官府的運鹽船隊分成十二綱,每綱二十五隻船,直接將鹽運到目的地才能將鹽卸下,如果綱船所載超過官府所規定押運的數量,剩餘的鹽全部由官府平價購買,然後將錢發給押運綱船的吏人、士兵,這樣就減少了押運食鹽人員偷盜食鹽的現象,食鹽質量也有所提高(吏人、士兵不敢再往鹽中摻合砂石),蔡挺還下令降低官鹽價格。
這件事上趙曙可是下了功夫,起碼背誦蔡挺的新鹽法自己足足兩天的功夫,他就是要讓皇上和百官看看,治鹽之事並非隻王旁一人能做。隻要自己手中有能用之人,以後宋國國內的事,王旁自然插不上手。
實話說,蔡挺這事辦的也是漂亮,不光仁宗讚同,滿朝官員也是紛紛點頭認可,一向苛刻的諫官也對蔡挺的治鹽改革沒有挑出毛病的地方。
這下趙曙更加得意,請旨封賞蔡挺之餘,轉頭向王旁問道:“王侍郎一向治理鹽務有經驗,這蔡子政所治江西鹽務,王侍郎有何評價。”
趙曙的心機怎能瞞過王旁,少來吧,管你是激將還是拿我比事,最好宋國到處有能人,王旁才樂的掛個閑職,每日和小哥幾個聚會聚會,回府上享幾天安逸。王旁笑嗬嗬的說到:“高啊,蔡子政用法得當,的確是一件功績。”
趙曙得意的看了四周,似乎在說,怎麼樣?王旁都沒話說了吧。劉敞正恨不得巴結太子,連忙說到:“蔡子政與王侍郎所治鹽務,在我看來蔡子政恩威並濟,似是更高明些。”他說著便有幾個官員點頭讚許。
王旁微微一笑,這有可比性嗎?心裏這麼想但是跟這些人辯駁這些似乎沒什麼意義。
仁宗見王旁笑的坦然,他的心裏如果要比,自然要傾向王旁一些,但看趙曙慢慢也成熟起來,能夠找到治國之道總是好事,於是皇上變成了和事佬說到“王侍郎的治鹽和蔡挺治鹽畢竟有所不同,蔡挺所對的是國內刁民,王旁所對是西夏。我看就不必比較了。”
仁宗說完,朝廷之上便是一片“皇上聖明”的呼聲。
趙曙也不多說,他順著仁宗皇上的話說到:“父皇所說及是,王侍郎確實是辦事得力,尤其對於西夏這樣的刁蠻治國,能談下如此有利我國的商榷條件,此乃大功一件。”
仁宗嗯了一聲,趙曙終於開竅了,知人善用才能做好皇上啊。他哪知道,趙曙後麵還有話說。聽了趙曙的話,王旁心中打了個問號。這太子吃耗子藥了轉性了?還是良心發現了?
不管王旁怎麼想,仁宗的封賞是必須的,趙曙又提議到為王旁加封官職。仁宗卻有自己的想法,我要是給王旁現在封的太高,老臣未必服氣。他對趙曙說到:“這個不著急的,王侍郎年紀尚輕,況且又是破格利用,等三年京察任滿,再慢慢提升。至於多多賞賜,想必群臣不會有意見。”
除了仁宗這個想法之外,仁宗倒是希望趙曙能將王旁用的好,若是自己將王旁早早提升高位,將來太子登基,還怎麼提拔人才。
王旁隻好謝過仁宗,謝過太子,趙曙心中暗笑,該是好戲登台。他看了韓琦一眼退到了一邊,他得到內部消息,遼國的太後大壽邀請各國共賀的請柬,已經到了宰相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