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心裏罵著韓琦老滑頭,這會包大人說話了,他就知道一會肯定有王旁,反正他也是當朝的元老,又有威望在,他清了下嗓子示意他要說話了。“啟奏聖上,微臣認為出使遼國者應有文采,我聽說那耶律洪基也是喜歡漢學之人,詩詞造詣頗深,若是一般年輕人怕去了擔當不了此任。”
王旁聽了偷笑,還得說是義父大人向著自己,先把自己擇出去了。
群臣又是一陣嗡嗡聲,仁宗看著包大人,老包啊老包,滿朝文武新官就不說了,就你們這幾個老臣早把你們看透了,就耶律洪基那幾句詩詞,也能在我大宋朝提得上造詣深麼?
“哦?這我到沒聽說,群臣有誰知道耶律洪基做過什麼詩詞麼?”仁宗故意問道。
包拯假裝剛剛注意的歐陽修也在朝廷似的,驚訝的說到:“哎呀,歐陽翰林學士肯定知道,是吧?永叔。”
歐陽修看了包拯一樣,心裏這個罵,你這庇護義子也罷了,幹嘛把這雷推我身上,誰不知道這遼國當今皇上耶律洪基,想起一出是一出,最愛刁難使者。但是包拯既然這麼說了,如果說自己不知道,豈不是讓人笑話。
沒辦法歐陽修硬著頭皮說到:“遼國皇上通音律,善書畫,愛好詩賦,與他的臣下有“詩友”之交。比較盛傳的是《題李儼黃(huang ju)菊賦》 昨日得卿黃(huang ju)菊賦,碎剪金英填作句。 袖中猶覺有餘香,冷落西風吹不去。 ”
包拯聽完高興的說對仁宗說到:“對啊!您看,我說不假吧。本詩將李儼所做《黃(huang ju)菊賦》佳句名詩比作繽紛的菊花,餘香嫋嫋,風吹不散,“袖中猶覺”寫得爾雅有致,特具韻味。反正我包某是寫不出來。”
歐陽修這個氣,就差沒瞪他一眼,心說寫不出來你這得瑟。
仁宗看著歐陽修點點了頭,剛要開口司馬光站了出來,司馬光與歐陽修可是摯友,他知道歐陽修一百個不願意去,於是站出來說到:“啟奏聖上,臣認為歐陽永叔不適合,永叔學問沒的說,不過這掌管翰林院公務繁重,為國家選擇良材才是重要。更何況契丹人好戰,選個文弱之人去不合適。”
他這麼一說,大夥又將目光都投到了種諤身上。種諤一撥愣腦袋誰也不看,他是武將天生就愛咋咋的脾氣,他也知道也輪不到他去,所以幹脆不理會。
仁宗搖搖頭,他不是覺得種諤不行,而是種諤的職責比歐陽修更重,種諤掌管樞密院,國防的大事他負責,怎麼能跑去跟鄰國一個皇太後賀壽去呢。
這會輪到太子趙曙出場了,他歎了口氣說到:“要說這遼國這事,說起來也不是大事,遼設南麵官和北麵官雙軌官製,以“本族之製治契丹,以漢製待漢人”。北麵官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麵官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 這種治理頗似西夏的藩漢兩製。”
王旁一看太子說到正題,馬上想到此時應與太子有關,趙曙消息靈通,當年都能知道月下的生父是狄青,更何況遼國的信息。好吧 ,選我吧。
趙曙微笑的看了看王旁說到:“要說這一國兩製的製度,還是王侍郎對此官場管理熟知,更何況有前次出使西夏的經驗。”
王旁不等趙曙繼續往下說,再多說了牽扯出何裏缽的身份,那就不是一兩句話說到清楚的。早晚這事還得輪到自己身上,杠死屌朝上,不死接著晃。
想到此,王旁跨前一步大聲說到:“給遼國的一個老太婆賀壽,何須麻煩各位軍機繁重的大臣。臣王旁願往!”
本文特注:關於遼國國號問題,此時間應為契丹,但為了讀者閱讀方便統一稱之為遼國,再此加注,以示說明: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稱汗,國號“契丹”,916年改元神冊,改渤海國為東丹國,立其長子耶律倍為東丹王,後為遼的藩屬。94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在開封(並定都於此)改汗稱帝,正式定國號為“遼”,後被後漢高祖劉知遠擊退,還都幽州、上京,983年蕭太後(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後)曾複更名“大契丹”,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恢複國號“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