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走!”耶律良人低聲說著,同王旁向外走。
王旁心中更加疑惑,怎麼耶律良人似乎有點怕撒刺竹;而且撒刺竹似乎很關心耶律洪基的行程?
耶律良人似乎也看出了王旁的困惑,他低聲和王旁說:“這個撒刺竹將軍天生力大無比,勇猛過人;但是做事粗了一點,他是殿前都點檢,要是發現誰對皇上不利,他先斬後奏都是常事。難免有誤傷,少惹他為妙。”
王旁聽到殿前都點檢這個詞,忽然想到一個很重要的事,這個事要先從這個官職說起:遼國很多官職參考宋國設立,宋國的初期尚有殿前都點檢之職,而現在宋國殿前都點檢職位已經取消,這中原因頗有曲折。不僅曲折,還因這個官職導致了宋國重文輕武的國策。
早在顯德元年(954)二月,後周世宗柴榮為了強化朝廷直屬軍隊﹐挑選武藝超群的充任殿前侍衛﹐是為殿前軍。設置殿前都、副點檢﹐官位在殿前馬步軍都指揮使之上。
然而當後周第三任皇帝柴宗訓登上皇位剛剛半年,北漢和契丹就曾大舉來犯。但此時開封城內盛傳的最大流言是一句:“出軍之日,當立點檢為天子”。
就在這次北征途中,皇帝在批閱四方文書時,發現了一個皮囊,裏麵裝著一個木牌,上寫“點檢作天子”幾個字。當時任殿前都點檢的是周太祖郭威的女婿、世宗的姐夫張永德。
皇上於是心生疑忌,即任命趙匡胤接替張永德出任殿前都點檢的職位。而這之後不久,世宗就猝然病故。國家剛剛失去一位聖主, 新帝卻隻是個七歲的孩子。 臨危受命的趙匡胤先遣殿前副都點檢慕容延釗為前鋒,即刻發兵;主力大軍自愛景門出開封,出征北上。
趙匡胤統率大軍離開都城沒幾天,夜宿距開封東北20公裏的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這天晚上,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在將士中散布議論,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
將士的兵變情緒很快就被煽動起來,這時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後改名光義即宋太宗趙炅)和親信趙普見時機成熟,便授意將士將一件事先準備好的皇帝登基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剛醒來的趙匡胤身上,並皆拜於庭下,呼喊萬歲的聲音幾裏外都能聽到,遂擁立他為皇帝。
趙匡胤先假意推諉,後當眾宣布,回開封後,對後周的太後和小皇帝不得驚犯,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服從命令者有賞,違反命令者誅,諸將士都應聲“諾”!
於是趙匡胤率兵變的隊伍回師開封。守備都城的主要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都是趙匡胤過去的“結社兄弟”,得悉兵變成功後便打開城門接應。陳橋兵變的將士兵不血刃就控製了後周的都城開封。
趙匡胤以宋為國號,定都開封建立了趙宋王朝 !
《宋史》是這麼寫的,這就是宋史中的“陳橋兵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趙匡胤即位後竟無再出征抵抗遼國進軍,原先報稱犯境的遼兵自行離去;《遼史》也沒有“是年南寇”的記錄;現成黃袍、事先草擬禪位詔書;留給了後世撲朔迷離的“點檢作天子”的故事。
宋太祖趙匡胤,這個殿前都檢點,發動陳橋驛兵變之後,害怕武將奪權,不僅取消了殿前都檢點這個位高權重的官職,為了防止武將篡位,還在曆史上留下“杯酒釋兵權”一筆。
宋太祖穩固了政權,製定了重文輕武的國策。這是一段曆史,然而當王旁看到耶律撒刺竹,聽說他的這個官職,忽然意識到:如果,撒刺竹是耶律洪基身邊奸細,那麼事情會非常嚴重。
王旁向耶律良人問道:“良人總管,我之前怎麼沒見到過這位撒刺竹將軍?”
“哦,前段時間,有個皇後身邊侍女走路太急,正碰到這撒刺竹將軍陪皇上在營帳中巡查,沒來得及回避,被撒刺竹將軍一杵擊斃了。皇後生性仁慈不喜歡亂殺無辜,那侍女又是皇宮宮裏的人,皇上怕皇後生氣,就派他去征皮室軍充實禁軍。”耶律良人不急不慢的將這事告訴王旁。
王旁聽了皺了皺眉頭,此人性格如此率性殘暴,又官居要職,可不是什麼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