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王旁的遺憾(2 / 2)

蔡挺早聽說王旁這個人,這次見麵見王旁並非傳聞中的少年氣盛,又將自己當年江西的成績讚頌於前,心裏十分受用。更何況他也知道王旁所做的功績,更有惺惺相惜之情。蔡挺欣賞的神情看著王旁,想起此行目的,稍有惋惜的說道:“子政一直傾慕王侍郎才學,今日得以相見,隻是想不到竟是此情此景。”說著蔡挺歎了口氣。

王旁不由得也是心中難過,他輕輕歎口氣說道:“家中遭此變故,也非意料之中。”他想說些什麼秉公而判之類,但轉念想事情還沒弄清楚,判什麼判。

王旁本想悄悄回來,不聲不響慢慢查,現在驚動的人也不少了,他看看婁青旁邊的人。仲針忙引薦:“這位是當朝開封府知府李參,字清臣”

李參急忙拉住王旁眼睛含淚:“王侍郎,清臣不才辜負包丞相之托,讓貴府遭此磨難。”王旁聽李參提到包丞相,心中一陣酸楚。丞相對王旁的關愛,包拯暗藏鬆文劍,又贈劍王旁,此番情義和信任,以及丞相往日教誨曆曆在目。或者最關鍵時候,包拯丞相沒有講任何大道理,隻有一句讓王旁記憶頗深:“為父若不居於此位,縱有愛民之心也是枉談。”

想到此,王旁眼圈一紅落下淚來,他哽咽說道:“開封府豈止隻是我梅耶府一宅一院,李知府責任之重,王旁絕沒有埋怨之意,隻是想起義父生前之事,心中難過。”

李參也是心情激動,他顫聲說道:“包丞相清正廉潔,一世英名。皆是我輩的榜樣,王侍郎放心,即使沒有王侍郎與包丞相之情,李某也會盡力查明此事。”

屋中之內的人,誰也沒見過王旁落淚,不管經曆什麼樣的坎坷,不管受了什麼樣的委屈,不管戰場上受了什麼樣的傷,王旁都沒有落淚過,而今想起包拯王旁難過了,難過的竟是這麼一個剛直不阿的丞相,如今也駕鶴西去,大宋還能不能有像丞相那樣勇於直諫之人。見王旁落淚,房間一片哀傷之情。

元澤歎口氣:“兄弟節哀,這次大家一起來,就是商議一下如何料理宅中之事。”元澤說罷看了看仲針,仲針也說道:“若無兄,我們正有事相告。”

王旁點點頭,忍著心頭的哀痛,吩咐家人退下。仲針等人也命侍從暫且退下,房間內隻剩下穎王,王旁,元澤,蔡挺和李參。

王旁見眾人稍有沉默,誰也不知道先開口,於是自己說道:“我本應早些回來,祭奠先皇,拜祭我義父,這是我最大的遺憾。回來途中,梁山之上又受些傷,如今想起來都未見我亡妻之麵,這又是我一大遺憾事;現知我兒子生死不明,這是我第三遺憾。想起來心中難過。”

聽王旁這麼說,仲針開口說道:“若無兄不必太過悲傷,曆代先皇皆有名臣勳將陪葬,我已經上本奏請父皇,請求將狄青將軍,包拯丞相陪葬於先皇宋仁宗的永昭陵。先皇已經準奏,此事就請若無兄將二位名臣之衣冠護送進皇陵,也可了兄長的心事。”

王旁聽罷此言,起身跪地給了仲針一拜,這一拜是由心而發。雖然這個身體的生父是王安石,但義父包拯,恩師狄青更是對王旁有栽培提攜之恩,更何況狄青也是月下的生父。 王旁心中縱有再多恨趙曙的心,見仲針考慮如此周到,又如此盡力,也沒辦法起了反了大宋朝的決心。

穎王趙仲針急忙扶起王旁,在他心中這麼多年,王旁就像一個和藹可親的兄長,趙仲針更知道王旁所做的事都是為了大宋;在他的心中,王旁還是和狄青一樣的英雄;隨著年齡的增長,趙仲針更明白,他需要王旁這樣的人來輔佐自己。與他的父親趙曙不同的是,仲針並非十分看中皇位,他到羨慕王旁的率性和自在,或者說傾慕這個詞,更適合用在仲針對王旁的態度上。

王旁謝過仲針,仲針向蔡挺問道:“蔡提刑,此案你一直說有隱情,現在王侍郎在此,有什麼事你就講一講吧。”

蔡挺口中稱是看著王旁說道:“王侍郎,貴府火災詭異,而且貴夫人並非死於火災。”

什麼?王旁聽了心中一驚!他看著蔡挺等待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