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暈厥醫話

按摩治氣厥馮立誌

中醫按摩療法對急證的治療與其他治法同樣具有悠久的曆史,在臨床中隻要辨證清楚,並掌握手法技巧,就能得到滿意的效果。

如女工張某某,35歲,因與家人發生口角,突發昏倒,不省人事,麵色青紫,口噤握拳,四肢厥冷,兩脈沉弦。本病由於憤怒,氣機逆亂,蒙閉竅道,致發氣厥。

餘用拇指與示指指甲急掐人中穴10次,續推印堂穴,揉合穀穴各10次。後用單手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膻中穴15次,此時患者蘇醒,感到胸悶不適,再用拇指或中指壓中脘和內關穴10次即愈。

氣血逆亂,並走於上,發為氣厥,人中、印堂、膻中皆通關開閉常用主穴,按摩3穴,以使陰陽協調,氣血各守其鄉,更加中脘以調胃,內關以清心,雖不用藥而勝似用藥,未用針以指代針,誠為簡便廉驗之法。

(馮喜茹整理)

漫談腦出血病的針刺搶救張濤清

針灸搶救腦出血病人,關鍵在於“準”,即辨證準確;貴在於“早”。餘依《黃帝內經》“有所墮墜,惡血留內”的理論,采用“化瘀通絡,豁痰利水,滋陰潛陽”的配穴方法,治療效果良好。施針前,於頭部置冰袋,使髓海氣化功能降低,減緩正邪分爭。隨之,順經脈循行先刺督脈百會、神庭、人中,配血海、照海、豐隆及十二井穴放血;繼刺任脈氣海、水分、膻中、天突,配太衝、陰陵泉、三陰交,進針得氣後行提插、撚轉,不留針,每日針刺2次。若高熱昏迷,加曲池、複溜。若頭暈項強、嘔吐加足三裏、陽陵泉。如治患者傅某,男,41歲,3天前患者酗酒回家後,突然昏迷、偏癱,查:體溫36℃,脈搏84次/分,血壓21.5/14.5kPa,麵色潮紅,周身皮膚濕潤,呼吸深重而帶鼾聲,痰聲漉漉,右側瞳孔稍大,對光反射存在,左下肢肌張力正常,右側呈軟癱,左側肌腱反射存在,右側肌腱反射消失。針刺搶救後,次日眼球開始轉動,能示意。針刺9次後,神識清楚。針刺42次後,神誌全清,惟語言微謇,右半身不遂,繼續針治至7個月後,能扶雙拐行走、自理生活。

(劉福解秀蓮夏清整理)

屍厥趙國岑

每憶及扁鵲過虢針其太子之案,便想起開封市已故名醫侯寶賢所治屍厥之事。

患者男,5歲。突然昏厥,不知人事,呼吸微弱(惟脈搏未停),家人認為小兒必死,悲驚之至,急邀我師侯寶賢急治。師診其六脈沉細而微弱,詳詢病情後笑曰:“此乃元氣素虛,肺失治節,肝氣不舒,胃失和降致清陽不升,氣機逆亂,五髒之氣閉塞而發屍厥矣!無妨,定會複蘇”。遂速取右側十宣、左十二井放血,宣通表裏之氣,次補太溪以固先天之本,再刺上星、百會、印堂、人中、上脘、中脘、下脘、足三裏使周身之氣內外暢達而厥複。隨針隨講述原理曰:“此乃開閉以通氣,補腎以固本之法也,當有效焉!”針後囑家人曰:“切勿驚擾,過午即愈”。次晨,其母攜其子前來叩謝。後餘仿此法,每效。

針刺厥證用三穴周德宜

餘於1967年9月遇一呼吸驟停的患者洪某,不省人事,身熱肢厥,唇指發紺,脈微細數,呼吸已停,漸近瀕死關頭,經醫院診斷為“腦膜炎”,經各方搶救無效,邀請餘前去會診。餘察其病情屬“火厥”之證。乃以疏解肺經鬱熱、開竅醒腦為治則,即取三棱針於少商穴點刺放血,又針人中、合穀穴,均用強刺激手法,不留針,起針後,患者呼吸恢複,神誌漸清,化險為夷。

餘之所以選用上述穴位,乃是根據古籍《肘後方》記載:“救卒死屍厥方……針人中至齒立起”。而合穀穴在《針灸秘籍綱要》中早有記載:“凡暴亡諸陽欲脫者,均宜治之”。

用針刺急救,醫生曾有記載:扁鵲及其弟子以針刺治活虢太子之“屍厥”證。餘根據古人的經驗,結合本人之臨床心得,摸索出以上三穴用於急救,每每用之,隻要手法適宜,可收立竿見影之效。

(王振琴整理)

用針之要,勿忘其神王毅剛

《素問·寶命全形論篇》有“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的告誡。此說告訴醫者,臨證必先專心致誌,了解病家五髒虛實,掌握三部九候脈象而後施針。然而按病施針,行針調氣,亦必留心病者,按其神氣。《靈樞·官能》謂“用針之要,勿忘其神”此之謂也。蓋用針之目的,在於調養神氣,推動生機,借以扶正祛邪。此要求醫者靜觀病人形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意誌之得失。臨證中,每有病家未針而先生疑竇、自慮病重難療者,宜寬其心;或病發於七情,先有神、魂、魄、意、誌之傷者,宜定其誌。大凡遇此症,則以治神為首務。然後借針行氣而達於病所。本院針灸醫生徐某素有癔症之厥。一日因惱其愛子,突然昏厥倒地。自呻苦痛,大氣粗促,兩手握固,不能屈伸。病發後有針合穀,外關緩其攣者;有以按摩以疏其筋者,俱未效。餘往診時,患者氣息已平,神誌清楚。但兩手仍攥拳於胸前。此氣厥使然也。肝氣暴怒,疏泄失職,經脈拘急。當疏利肝膽、舒緩拘攣。取穴左中封、右丘墟透照海。並使一人逐一上下屈伸活動其足趾。再一人試掰其拘急之手指。得氣後均強刺激,令酸脹達於足底。此時告病者留心足趾之動。片刻間,手指漸見鬆活。即徉告病家雲“手動了”。患者喜聞,果然拇指鬆開。後照法施術,遂收全功。

後患者質於餘。告之雲,患者兩手因厥而攣,非有所傷,乃神機被阻。今治無疾之足、動其趾,並讓患者留心動作,是治神也。疏利肝膽是調氣也。氣調神怡,機竅洞開,故豁然而愈。其功在神,非在針也。故《靈樞·九針十二原》雲:“小針之要、易難而難入,粗守形、上守神。粗守關、上守機”,此其妙也。

指針中樞穴,立止蛔厥痛袁世華

讀書時閻洪臣教授曾講過針中樞穴治胃脘痛甚效。餘驗之臨床,確知此言不謬。後又推而廣之,用治蛔厥(膽道蛔蟲症)所致上腹部鑽頂樣絞痛,亦有良效。餘在臨床中還體會到,以指按壓中樞穴,不僅方便、安全,且每可收到立竿見影之效。

指針時,患者既可俯臥床上,亦可取坐位,上體前傾。先自大椎穴向下數至第10椎之下,找準穴位,然後用一手拇指指腹由輕至重用力揉按,其痛多可在3~5分鍾內得以緩解。再痛還可再按。亦可令病人家屬依法按之。其痛緩解後,再施其他療法根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