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謹言慎行(2)(2 / 3)

“那有什麼妙計啊!諸葛亮的錦囊妙計都是說書人杜撰的,就像什麼成功學?什麼名人傳記?那都是成功者用來忽悠人的東西,似乎嚐試了成功者的苦難,就能夠成功,狗屁!如果成功也能複製,那就可以大工業機械化生產了,可能嗎?”閆博年不無好氣地訓斥著自己的女兒,似乎也在點撥著齊天翔,但語氣和神態都充滿了慈愛,“你也是省總工會的正處級幹部了,應該有個穩重的儀態,怎麼還像學生會幹部似的,毛毛糙糙的,就不能穩重點?”

說著話,閆博年向方桌上噥噥嘴,慢條斯理地說:“要說錦囊妙計,那不就在桌子上放著的嗎?就那四個字,嚼碎了咽到肚子裏,悟透了融到血液裏,就什麼都有了。”

“為官之道,說難難於上青天,五千年的傳統文化,無不是圍繞著官場進行的,無論是宮廷廟堂,還是偏僻鄉野,朝野更替,官宦沉浮,一部大書寫就的就是官場曆史,因為傳統的中國社會原本就是官本位的形態,這官場的深淺是一兩句話能說的清楚的?”閆博年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水,接著說:“說簡單了也容易,也是四個字,那就是‘用人’、‘識人’,翻過來就是‘被用’、‘被識’。說來玄妙,其實悟透了就是如此,在上位者要懂得用人識人,衝鋒陷陣的一定都是勇士和死士,但穩坐中軍帳的一定要是有勇有謀的將帥。張飛可以喝斷當陽橋,喝退曹軍千軍萬馬,但前提條件是有樹後的滾滾煙塵,是疑兵暗布,不然再猛的莽撞人也會被砍成肉泥。趙括飽讀兵書,每每講起戰略布陣往往侃侃而談,但一招不慎滿盤皆輸,四十萬兵士被坑殺,趙國消亡從趙括開始。諸葛孔明料敵如神,識人不淑用錯了馬謖,街亭失守最終導致了險象環生的空城獨守。”

說到此,閆博年似乎言猶未盡,接著說:“說過了在上位者的用人識人,自然就不能不講在下位者的被用、被識,毛遂大才還需自薦,子牙胸有天下也需七十歲獨釣洛水,諸葛孔明尚需躬耕隆野才能躬耕天下,為什麼?等待明主,等待時機,千裏馬沒有伯樂也不過與野馬無異,因此展露才華和韜光養晦同樣重要,也同樣可以決定自己的一切。關鍵是平台,也就是可以施展才華的舞台,前不久看了一句廣告詞就讓我倒胃口,說什麼‘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這不是在誤導年輕人嗎?沒有舞台心再大也是野心,而不切合實際的雄心壯誌,不是幼稚就是狂妄,應該是舞台有多大,心就有多大才對。這個社會有著太多的誘惑和煽動,需要的不僅僅是火眼金睛,還需要冷靜的思考和分辨。”

“老爸越說越玄妙了,簡直讓我們無所適從了。”閆麗撅起了嘴,不高興地說著。

“其實爸爸說的很對,為官和為人都是一樣的,做官和做人說到底還是一個‘做’字,所謂事在人為,隻要心裏想著人,做著為人的事,就應該差不多哪裏去。”齊天翔看看閆博年,又看看閆麗,邊想邊斟酌著說:“這些事情我有時候也在想,可卻沒有爸爸想的這麼深,這麼廣,還是太年輕了。”

“要說還是天翔,善於思考,也勤於思考,這就是難得之處。”閆博年讚賞地看著齊天翔,又對閆麗說道:“年輕不是問題,更不是障礙,而應該是一種精神狀態,更應該是一種謙虛謹慎的做人態度。誰都有年輕的時候,但不是所有的年輕都是資本,也不是所有年輕都可以犯錯誤,有些錯誤的萬萬犯不得的。”

看著閆麗撅著嘴不吭氣,閆博年知道她這是做給他看的,其實對自己誇獎齊天翔,還是心花怒放的,自己的女兒的那點小心思,怎麼也瞞不過自己的眼睛。於是不再與她糾纏,慈祥的目光望著齊天翔,溫和地說:“以後的事情以後再說,估計今天林東生常委會上的提議,是得到上麵授意的,應該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通過組織審批應該沒有什麼問題,也就是這一兩天的事情,或許早就安排好了。這都不是你所需要考慮是問題,你現在最需要作的,就是盤算一下怎麼上手,怎麼切入的事情。怎麼樣,有沒有什麼打算?說來聽聽!”

“是已經設計好的套路,明天上午滕進同誌帶洪虎過來辦交接,下午三點林書記親自送我去上任。”齊天翔簡短地說著,隨即迎著閆博年的目光坦率地說道:“至於上任以後的工作,我還沒有認真想好,但初步的打算是以民生入手,立足社會穩定和化解矛盾方麵,下大力氣整頓機關的‘鬆、軟、懶、散’的弊端,如果可能的話適時推進機關作風建設和幹部管理製度改革。”

齊天翔邊說邊看著閆博年,隨時準備聽取他的意見或建議,但望著閆博年讚許的眼神,知道他希望自己繼續說下去,就緩了口氣,接著說:“正如您老所說,河州作為省會城市,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社會穩定的是省委、省政府迫切的要求,也是市委工作的重心,某種意義上要優於經濟的繁榮發展。這麼些年來,河州經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城市建設和發展都超常規地發展著,尤其是土地二輪承包和工業企業遷移,在征地拆遷和企業改製過程中,特別是城中村和棚戶區改造中,出現了不少的問題或矛盾。這其中有侵吞國有資產,中飽私囊的問題,但更多的是與民爭利,以及侵害百姓利益的政府行為,除了主導思想上的偏差和認識,更多的還是經濟利益的考慮。為數不少的下崗失業人員,以及失去了土地的農村人口,他們的生存和生活問題,成了很不穩定的社會因素,稍有不慎就可能激化矛盾,引發群體事件。可這些問題的出現大多具有事件周期長,矛盾糾葛多等原因,處理和解決起來麻煩多,而且不容易見效,還可能引起效仿和糾紛,地方政府大多不願管,也不願真正下力氣管,但這些問題不妥善解決,不但可能激化矛盾,還可能引起新的不安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