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使生活更美好,這是此次活動的主題,也是一種希望和目標。美好的城市什麼樣,沒有一個衡量的標準,也難有一個範本,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美好城市的標準。年輕人喜歡現代、時尚、繁華和熱鬧,希望有一個滿意穩定的高收入工作,那麼便捷高效的交通,繁華喧鬧的現代生活,完善的教育和就業場所,安全舒適的社會環境,就是理想的美好城市。年齡大一些的,希望便利的生活條件,安靜舒適的居住和生活環境,完善的醫療保障體係,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良好狀態。差異不少,但共同點是城市應該是便捷的工作和生活居所,應該有安全、安靜的社會環境,有良好規範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更要有現代化的社會秩序和與城市相適應的的社會風尚,這樣的城市才應該是美好的,起碼是接近美好的城市,因為現代化的美好城市應該是幸福生活的依托,更應該是身心快樂存在的港灣。”林東生平靜地說著,漸漸提高了聲調說:“不管什麼樣的標準,美好城市都不應該有嘈雜、混亂、無序,甚至是行路難、就業難、生存難這樣的內容。”
林東生的講話引發了全場群眾由衷的感觸,掌聲和歡呼聲更加熱烈,也更加的熱情。林東生等現場氣氛平靜下來之後,才慢慢地說:“看看現在我們的河州市,看看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我不知道大家是什麼樣的感覺,但我可以很明確地說,這樣的城市不美好,生活在這樣的城市同樣不美好。”
“城市大了,大到了沒邊,還能大到什麼程度,相信誰也不知道,似乎哪裏有高樓大廈,哪裏就是城市。城市也高了,到處都是高層或超高層樓房,而且越建越多,越建越高,似乎總也沒有極限。天空和自然環境呢?從年初到現在,大半年過去了,二百多天的時間,空氣優良的天數不足三分之一,那麼就是說我們這座七百萬人口的城市,每三天隻有一天能夠暢快的呼吸,這是美好生活的標誌嗎?連喘氣都不能喘舒服了,還能談什麼幸福?還有什麼幸福?”林東生情緒激動了起來,提高了聲調說:“所以說,河州市整治城市環境,我舉雙手讚成。這兩隻手一隻手是我省委書記的態度,城市髒、亂、差和環境惡劣,堅決不能容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絕對不是我們發展經濟的目的。這第二隻手是我一個老河州人的呼籲,請給我一個清潔優美的生存環境,請給我一個寧靜有序的生活空間,請把記憶中的藍天、白雲還給我。這是我作為河州市一民的權利,也是全體河州市人民的權利。”
林東生的講話結束,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形成了陣陣聲浪,此起彼伏,持續了很長時間才漸漸平息。
掌聲和歡呼聲平息後,房建設才高聲宣布請省長陳能亮同誌講話。掌聲和歡呼聲再次響起,陳能亮也站起身來,優雅地向台下鞠躬致謝,等到聲浪稍微平息一些之後,陳能亮緩緩地坐了下來,開始了充滿激情地講話。
“今天很高興能參加河州市委、市政府組織的創建生態宜居城市啟動儀式,作為河州市的一員,我非常讚同林書記的講話,也願意舉雙手讚成河州市的這次城市整治規劃工作,一隻手代表省政府,我們不要汙染的經濟發展,不要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另一隻手代表我個人,我也不喜歡現在的河州市,我也希望生活在天藍水清空氣潔淨,環境優美的城市之中,我也有權利要求河州市的管理者把這些還給我。”陳能亮的開場白很坦率,也緊貼林東生的意思,贏得了現場又一片熱烈的掌聲,陳能亮不得不再次站起身來,向台下鞠躬致意。
“現場大多都是年輕的同誌,也是未來這座城市的主人,你們最有發言權,也最有選擇權,你們決定著這座城市未來是否美好,也決定著將要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城市裏邊。”陳能亮冷靜地說著:“林書記講話中說到了城市的大和高,好像城市越大越繁榮,越高越大氣似的,其實這樣的發展觀和認識,不但膚淺,而且愚昧。一個城市的美好是從環境、生態、便利程度、社會秩序和市民文明程度多方麵綜合的體現。城市的素質和品味也不是從大和高表現出來的,大能大過北京、上海嗎?高能高過香港、廣州嗎?每一個城市都應該有自己特定的品味和優點,北方的粗狂,南方的婉約都是城市特有的東西,學不來也不用學,學好了無非的第二,學不好就是邯鄲學步,隻會落得個東施效顰的結果。”
“林書記說到了城市的硬環境,我來說說城市發展的軟環境,那就是河州市的小和低。”陳能亮環視了主席團各位的表情,刻意看了看林東生和羅劍的神情,隨即繼續說道:“生活在河州這樣一個城市,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城市的小和低,這倒不是說城市的布局和場麵,而是產業規模小,行業門檻低,這兩個因素成為製約河州市經濟發展的短板,限製了城市品位的提升,也降低了百姓幸福生活指數。”
“先來說說這小,在河州市大街小巷走上一圈,就能很清楚地看到,盡管大型的超市和購物中心很多,布局也很合理,但更多的卻是隨處可見的小商小店,他們不是經營著大商大市沒有的商品,起到拾遺補缺的補充和完善作用,而是同質化的產品和服務,爭奪著有限的市場和消費者。他們的低質低價,不但嚴重幹擾著規模企業的經營和效益,而且也成為假冒偽劣商品走向市場的窗口,增加了維權和執法的成本,也助長了惡性競爭和無序經營的思維。”陳能亮慢條斯理地說著:“還有就是低,市場準入門檻過於低廉。沿街的居民樓房,打開一扇窗戶就是一扇門,就可以成為飲食和經營小店。圍牆打開就是一溜店鋪,可以容納各種服裝、百貨、日用品經營。似乎隻要投入一點就可以經營,有沒有技術和經驗都可以,照樣可以掙大錢過好日子,不行了隨時可以關門轉讓,沒有過多風險,也不用承擔過多的費用。這種小富即安的思想腐蝕下,很多經營者,尤其是青年人,消磨了創業和創新的意誌,甘願永遠成為小老板,小當家人。我們不是經常可以看到或聽到,賣早點的開寶馬,小服裝店老板剛又買了一套豪宅,小麵館兩口子新馬泰旅遊回來又計劃著歐洲遊,這樣的傳聞不管是真實的現實,還是無奈的調侃,都是對認真工作、努力打工者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