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事故真相(11)(2 / 2)

“乘礦車升井的一百五十人,現在還無法聯係上,據分析應該在坍塌區域。”齊天翔語調變得沉重,緩緩地說:“救援工作方麵,經過連續不斷的挖掘,主巷道已經前進了一百六十二米,貫通巷道也掘進了四十七米,這是上午七點我在現場得到的數字,現在應該還有增加。現在看來,主巷道離中心區域應該還有五百到六百米的距離,貫通巷道與另一條巷道的距離還有三十多米,相信最遲中午就可以貫通。”

齊天翔說著話,環視著會議廳的媒體記者,繼續說著:“根據現場指揮部的部署,貫通巷道打通之後,可以在救援掌子麵被困師傅們升井的同時,機械進入另一個坍塌區域,兩個方向掘進,可以最大限度地節省救援時間,搶救更多的生命。基本救援情況就是這樣,各位記者朋友有什麼問題,我願意就我所知予以回答。”

齊天翔介紹完情況,立即引起會議廳一陣躁動,很快就有記者舉手,要求提問,而且是紛紛舉手。

經李子琳指定,話筒被傳遞到一個坐在前排的記者手中,記者望著齊天翔,拿著話筒問:“請問齊省長,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即使掌子麵的被困人員全部獲救,也還有一半的遇難者難以脫困,或者說難以盡快脫困,成功找到這些人員的幾率有多大,黃金救援時間很快就會過去,還有生還的希望嗎?”

齊天翔直直地看著這位記者,冷靜地說:“這位記者說到了黃金救援時間,說明很懂得事故救援的規律,但有一個關鍵詞我想先糾正你一下。遇難者,你的意思我的理解是遇到困難者的縮詞,但這個詞在這種事故中,一般定性為已經死亡或確定死亡的事故人員,與遇害或受害幾乎表達的是一種意思。注意我這邊的措辭,受困或被困,都是暫時遇到困難的意思,與你所用詞語遇難者,都是一種意思,卻不容易引起歧義,這點我想提醒你注意,也想請在座的各位記者朋友注意。中文詞彙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各位都是做文字工作的,希望能夠在用詞上多給我們一些幫助,多給讀者一些明確的信息,這就是對我們救援工作最大的支持了。”

“下麵我來回答這位記者朋友的問題,從事故發生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將近二十六個小時,留給我們的時間已經不是很多了,尤其是被困人員中如果有外傷的話,能夠堅持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可正因為這樣,我們才在昨天就在積極尋找第二種救援途徑,那就是兩邊同時掘進的救援方式。因為坍塌區域都是相對鬆軟的石塊和泥土,掘進隻能在支撐完備之後繼續進行,而且大型機械不能投入使用,擔心引起二次塌方,造成次生災害。這就是貫通巷道進展順利,而主巷道掘進緩慢的原因。但即使這樣,井下參與救援的人員,還是發揚連續作戰,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在不停地工作著。大家抱著的都是一種信念,那就是不管再困難,也要堅持到底。不放棄,不拋棄,不鬆懈,是我們堅持的動力,因為被困的是我們的兄弟,是我們的親人,我們一定會把他們全部找到,讓他們回到我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