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翔同誌說的還是很客氣啊!既給了空間,又給了時間,可以說是仁至義盡了,下一步采取什麼樣的手段都不能算是過分了。”林東生淡淡地說著,似乎是就事論事的信口附和,又像是有所指的含沙射影,感慨地說:“有些人既看不清形勢,又辨不明方向,也難怪會受到責罰,對於這些人就不能客氣,招呼打到,就應該嚴管重罰,不能給他們一點僥幸,所謂以儆效尤就是這個意思。”
林東生說著話,麵向齊天翔點了下頭,示意他繼續自己的介紹,並拿起煙盒,掏出一支煙來點上,緩慢地吸著,冷著臉不再說話。
齊天翔知道林東生的激憤來源於何處,也明白是什麼刺激了他的尊嚴和神經。自己都能聽出來的顯著冒犯,以林東生的敏銳和感覺,會意識不到,這隻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不介意,或者不往心裏去,這是大度,卻並不是無知。
盡管黨內稱同誌是沿襲多年,並多次提倡的作風問題,但真正要落到實處,貫徹到實際工作中,卻是很難真正實施的現實問題。官本位的社會,職務代表一種權利和榮耀,更是身份和尊貴的象征,尤其是一把手,更代表著絕對的權威,上對下可以稱呼為同誌,這是親切和友善的表示,同級之間也可以同誌相稱,這是平等的意思,對一把手同誌相稱,若非是年齡和資曆占優,就一定帶有挑釁和冒犯的意思。這既是約定俗成的規則,也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慣例。
侯哲海作為混跡官場,特別是在高層官場多年的高級幹部,是不會不知道這個規則和慣例的,自從空降過來之後這麼長的時間,還從來沒有過這樣的稱呼,都是林書記的尊稱,而且還很是低調和謙虛,對林東生也表示著應有的尊重,也就是在七一之前短暫的北京輪訓之後,有了一些顯著的變化。不但在全省黨建座談會上公開質疑林東生的理論素養,而且在之後的組織工作會議,以及宣傳工作會議上,大談特談製度創新,機製創新的問題,大力提倡組工幹部要有獨立思考能力,有創新幹部管理體製和方法的嚐試和衝動,要破除一些固有的條條框框,大膽進行幹部選拔方式方法上的嚐試和創新。
在全省宣傳工作會議上,更是以鄰省宣傳工作的創新方法,嚴肅批評全省宣傳工作和媒體報道死氣沉沉,在理論研究和形勢宣傳方麵,墨守成規,不敢創新,不敢突破,甚至不願意觸及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要求全省宣傳部門和媒體,要有思辨精神,在反思宣傳工作得失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開放搞活,在維護政治穩定的基礎上,可以開展機製體質方麵的創新,以求獨立生存的能力和實力,最終成為輿論和路線的引領者和創作者。
這些講話和活動,都是在北京之行後,林東生住院期間緊鑼密鼓地進行的,前後判若兩人的表現,使人很是懷疑,要麼是在京期間得到了某些授意,或者是點火之後準備抽身,以迅速積累的影響和實績返京履新。可從他誌得意滿的活動表現來看,前者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就是得到了高層某些人的暗示,加快接班前的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