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章 水落石出(23)(2 / 2)

這種出乎意料的迎客方式,使得中型客車裏的所有人都覺得好奇,可也很快就理解並釋然了。山區的村莊,很少能有領導到來,而且除了婚喪嫁娶,也很少有熱鬧的時候。齊省長來小村視察,這在村裏是破天荒的第一次,能夠想到的最隆重熱烈的方式,也就是鼓樂和鞭炮齊鳴了。

小村不大,隻有二十幾戶人家,利用山地的自然形態建起了房子,顯得淩亂,集中的地方還顯得擁擠,也可以看出整個村子不是一個時期建立起來的,而是不斷的拓展而成。

與嵐山另一麵的繁華和喧鬧不同,這裏的山坳顯得靜謐,整個群山都被綠色掩映著。在群山的皺褶裏,還有著許多這種依山而建的小村莊,點綴著群山,也顯示出了生氣。

齊天翔等人下車,與迎候的村幹部和村民們見麵交談,了解村裏的基本情況,以及村民們的生產生活。往往是齊天翔問,村幹部回答,場麵並不是很融洽,相反倒有些緊張和拘謹,這也是難免的情況。村幹部從來沒有接待過這麼高級別的領導,一時不知道給怎麼回答合適,也隻能是問一句答一句,有板有眼卻不失緊張。

隨著村幹部進村裏走了一圈,特意觀看了村裏建立的菌菇溫室,其實也就是一處房子建成的。村裏大多都是磚泥混合而成的磚瓦房,地基是青磚壘砌的,青磚之上是土坯,然後是木梁和紅瓦,基本上都是三間一排的規格,每家都有一個不大的院子,搭有窩棚、廚房等必要的生活設施。

由於村裏的很多人家都出外打工了,或者在外麵做些小生意,有些家庭的房子就有了空餘,也就因地製宜地利用這些空餘的房屋種植著菌菇。有些是自己家在種,有些卻是借助鄰家的房子在種,全村二十多戶人家,種有菌菇的大概有十六七家。

齊天翔聽著村幹部的介紹,走進了幾個菌室親自察看。由於房間不大,每次進去的人不能多,也就是齊天翔等幾位主要領導進去觀看,其他人就站在院子裏,或幹脆站到院子外麵等候。

菌室很悶熱,也很潮濕,這是種植菌菇必須要有的溫濕度條件,幾個菌室看下來,齊天翔已經覺得悶熱的喘不上氣了,而且後背也被汗水沁濕了,可卻興致很高。

村幹部詳細介紹了全村菌菇種植的情況,由於都是在室內種植,受氣候條件的影響較小,一年四季都可以種植,而且平均二個月就能更換一茬。全村的產量不是很大,基本上都是供應山陰市本地,很少有銷往外地的,而且都是鮮菇銷售,幹菇不多。平均每戶一年能有一萬多元的純收入。

說到這些村幹部很是滿足,也很是興奮,不住地誇獎多虧了隧道的修通,使得村裏人出行便捷了不少。以往都是要翻過嵐山,走十幾公裏山路才能到山外,現在隻需要走上幾公裏,而且隧道通了之後,很多人家也都買了農用車,進城方便多了。

聽了村幹部興奮的述說,齊天翔又進到村民家中,觀看了村民家中的設施和生活情況,嘴裏雖然是滿意的誇讚,還有就是不住的鼓勵,可心裏卻是十分的沉重。

沒有了過多土地資源的山民,以往靠山吃山,甚至可以毀林開荒種糧食,林地管理嚴格之後,這條路漸漸走不通了,隻能是出外打工,或者利用邊角地塊種植糧食維持生計,像半山村這樣的以種植菌菇增加收入的村子,畢竟還是少數,農民空有著名義上的自留山和承包林,卻沒有任何致富的途徑。每年一萬多元的純收入,村幹部和村民就很滿足了,而由於交通和條件的製約,也不是村村都能做到這些。

走出了村子,齊天翔執意要到山林裏走一走,可也就是走了不遠也就走不動了,一樣的雜樹叢生的山地,不但難走,而且也沒有什麼新意,基本上沒有什麼管理,都是屬於自然生長的狀況。這也是林地目前常有的情況,林木生長周期長,收益不明顯,農民不願投入精力管理,林業部門沒有能力管理,屬於自然無序的半荒蕪狀態。

認真地看了很久,齊天翔才緩緩地走回村子,與村幹部熱情話別後,乘車離開了半山村。

整個視察階段,齊天翔除了必要的問話,很少講話,隻是耐心地聽,認真地看,似乎很滿意,又仿佛很不滿意,神情很複雜,也很讓人琢磨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