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三章 繼續視察(13)(1 / 2)

羅琳女士講完話,站起身來向著主席台上的眾位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後向著台下深深地鞠躬致謝。用這樣的方式回應大家的掌聲,結束了她的即興發言?

掌聲和歡呼聲再次響起,台上台下融為一體,都對羅琳女士的講話,抱以由衷的讚賞和歡迎,也飽含著對她個人事跡的讚許和欽佩,當然也有對她本人的欣賞?

羅琳女士的講述很簡略,很多艱辛的過程也是粗略地帶過,可在每一個聽到的人看來,卻充滿了曲折和困苦,每一步都是含血帶淚的。一個農村出來的紡織女工,原本正常的路徑應該是依托國有企業,有一份穩定的收入,建立一個穩定的家庭,然後就是生兒育女,然後就是退休和頤養天年。國有企業給了她堅強的後盾,使得這一切都順理成章地成為一種固定的軌跡,也是一條看似圓滿的成長之路?

可這一切隨著企業改製的出現戛然而止,國有企業不複存在,賴以生存和依托的支撐瞬間崩塌,設計好的路徑沒有延續下去的理由,隻有一個現實殘酷地存在,那就是下崗失業。原本改製的初衷是更好地激發企業生產活力,使企業能夠甩掉不必要的社會性包袱,減員增效之後更好的發展。如果是這樣的話,像羅琳女士這樣的高級技工,生產一線的技術骨幹,不僅能有繼續工作的機會,可能還會因為技術和需要,大幅增加收入和提高待遇,實現與企業效益同步增長的目標?

事實上最終並不是這樣的結果,政策製定者與改製設計者和實際操作者,並不都是一個層麵上看待企業轉型升級的意義,也對這樣傷筋動骨的改製有著不同的理解和動機。政策製定者的思路是國退民進,將一些適合市場化競爭的行業交由市場自由調節,有序地減少國有企業占比,激發市場活力和發展環境,從而更好地提高生產力和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到了改製設計者的層麵,卻是利用政策界定不清的空隙,甩掉長期由政府主導和管理監督的包袱,並利用合理的政策將國有資產變現,然後將變現的資金投入到見效快、效果好的形象工程之中,產生經濟騰飛的助推效能從而實現甩包袱和增效果的雙重目的。對於實際操作者來講,政策提供的難得機遇,以及設計者急功近利的思路,無疑是致富和攫取資產的良機,法人持股和管理層收購,也為實際操作提供了便利的條件,簡單的閃展騰挪,就能使國字號企業變成囊中之物,這是每一個曾經的國有企業負責人最大的改革紅利?

至於企業未來的發展,以及企業職工的生活,似乎不是改製所需要考慮的問題。無論是政策製定者,還是改製設計者,或者是實際操作者,關注的都是企業資產的價值,企業職工的權益是所有決策者,都忽視或選擇性忽視的問題。企業減員增效是政策認可,也是設計者可以接受的現實,這就給操作者提供了合法合理的空間。企業最寶貴的資產,每一個參與者都清楚,除了廠房設備,還就是企業腳下的地皮?

由於以往的城市規劃和交通條件,國有企業的選址布局都是在城市的中心位置,或者是次中心位置。隨著城市行政區域的擴大,這些企業占據的位置,都不同程度上處在了黃金區域,而且由於以往企業辦社會的職能,企業占地麵積和範圍,都是盡可能地龐大,甚至出現一個國有企業,就是一個副城市中心的現象?

這麼大的區域,這麼誘人的地理位置,對於企業改製的實際操作者來說,能夠抵製住這巨大的誘惑,安心於企業原有生產規模和方式,成為考量善惡人心的標尺,而很多人都經不起這樣的考驗,何況很多人的初衷也還是不很光彩的?

廠房設備質押給銀行,可以拿到巨額的貸款,處置廠區內閑置的區域和資產,更是企業擁有者迫不及待需要著手的事情,至於企業生產,在巨大的利益麵前是可以忽略不計的。企業生產停滯不前,甚至為了巨大的利益,可以走破產倒閉的途徑,或者是企業遷移出中心城區的方式,完成資產和地皮的騰挪,以便為最終的房地產開發提供便利條件?

不論企業如何設計,擺在全體職工麵前的,除了下崗失業,就是變相的買斷工齡推向社會,因為在企業操作者看來,職工的價值不如廠房設備,更不能與地皮相提並論,拋棄是早晚的事情。政府將包袱甩給了企業,而企業也毫不客氣地將包袱甩給了社會,成為現實的問題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