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鄉情》升格指導

路醫生診所

作者:馮汝漢

【文 題】

臧克家的《三代》這樣寫道:“孩子/在土裏洗澡;爸爸/在土裏流汗;爺爺/在土裏葬埋。”是啊,誰不是在大地母親懷抱裏出生、成長?誰沒有承受過土地的恩澤?

請以“土地”為話題,展開詩意的想象,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抒情性文章,題目自擬。

【病 文】

我眼中的鄉土

東台市梁垛中學小草文學社 黃 穎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方永遠的淨土——鄉土。人類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創造了文明,演繹了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故事。(開篇點明話題,但抒情味不足,建議改用簡短的抒情句點題。)

曾聽過“社稷壇”的故事,“社稷壇”就是北京中山公園的“五色土”大土壇。社,是社神,是土地之神;稷,是稷神,是五穀的代表。這種對社稷的祭祀,是出於對鄉土國土的深厚感情。(對照文題要求,對“社稷壇”的介紹稍顯多餘。)很明顯這隻是美麗的傳說,但還是願意相信。也許因為有泥土般的膚色,對於泥土,有一種莫名的依戀在心中湧動,不斷地湧動。

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記憶裏,童年的我幾乎整天與泥土為伴。其實,人這一生又何嚐不是如此,我們哪一天離得了泥土裏生長的五穀雜糧?特別是春末夏初時在水田裏插秧,田裏的水高出泥土幾公分,比田埂稍低一些。踩上去,像踩在沸騰的開水中似的,幸好泥下是涼的,所以被燙紅的不是腳掌,而是與水接觸的腳踝處。(這段文字記敘了插秧的鏡頭,但扣題不緊,應該刪去。)

我記得爺爺曾用他那高昂的語調(根據上下文,“語調”前的修飾語應改為“深沉”。) 給我講“土桌子”“土椅子”的故事。在那烽火連天的歲月中,多虧有了它們。有一天,爺爺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他的骨灰被撒入泥土,葉落歸根,而爺爺也化成了生他養他的泥土。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改為“歲月催我長大”表情達意就準確多了。) 但我仍喜歡赤腳走在田埂上,感受它散發出的鄉土氣息、生命氣息。(這裏可補寫一個抒情句,直接抒發自己熱愛土地的真情。)

我是大地的孩子,我在與母親交心。(此段與上文銜接不緊,應在段首補寫一個過渡句。)

我理解祖輩父輩的安土重遷,有的人甚至寧願忍受貧窮,也不願意離開故土,這樣的文化品格造就了他們的執著和堅忍,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保守與閉塞。如何看待這種現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這段議論完全是畫蛇添足,如果換成簡短的抒情句,表達效果就不一樣了。)

我平時不離家,離開故土,除非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後來,的確到了這般境地,我到縣城讀初中,告別了我的故土(把“告別”改為“暫別”)。

臨走時帶了一小瓶鄉土。誰曾料想,它竟成了我寂寞困惑時的良藥。

看著那鄉土,我仿佛看到花兒在風中跳著迷人的舞蹈,潺潺的流水歡快地流淌,鳥兒在枝頭唱著歡樂的歌。可是現在,展現在你眼前的卻是一片片廢墟,一幢幢搖搖欲墜的房子,一棵棵燒焦的樹木。這還是那美麗寧靜的家園嗎?小鳥呢?花兒呢?溪水呢?(這段抒情文字優美流暢,但有脫離文章實際內容之嫌。)

其實,我又何必掙紮,我又何曾離開過。我們一起成長,迎接風吹雨打,鄉土鄉情……

有史以來,正是由於鄉土一直用自己的乳汁滋養著人類,才讓我們有了賴以生存的家園。(結尾有點兒生硬,讀來頗感突然,當然更談不上卒章顯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