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本色謝健
新英雄劉波
繆宏破案
法醫顧曉生
王曉峰的“三把火”
縣區之變
立體陳兆祥
不惑丁宏生
讓謊言現形的人
本色謝健
殷方
南京市鼓樓區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兼反貪局長謝健是個名人,擁有許多顯赫的榮譽,但剛剛揭曉的“2004年度法治人物”非同尋常。因為年度法治人物以“法治的力量”“推動中國法治進程”。在這個“先鋒意義”上,我們選取謝健作為開欄人物。也借此祝願所有具有先鋒意義的人和事,像謝健一樣幸運,祝願所有的探索和創新精神得到認可和嘉許。
謝健真的幸運,因為,她的一切發乎自然、出自本色,在不經意間成為某種執法理念的先行者;而且,這種執法理念執法實踐順乎民心民意、順乎社會文明進步發展趨勢,而且,作為一名最基層的執法者,她的底層實踐又被幸運地得到了彰顯和傳播。
當然,謝健最本質的幸運在於生逢其時,是這個變革發展的時代、是這個時代對法治的呼喚,把她推到了台前。
法治人物
今晚的謝健就幸運地站在央視2004年度法治人物頒獎晚會的頒獎台前。“在所有的案件中,我的目標不會變、原則不會變、追求不會變,但方法可以變。”她平靜而溫和,麵對央視大牌主持張紹剛的提問,樸素地笑,樸素地表達。
2004年11月19日,央視記者打電話告訴她她成為2004年度法治人物候選人時,她本能地反應:“你們是不是搞錯啦,法治人物是要做下驚天動地的大事的呀。”電話那頭的央視女記者丹銘被逗樂了。11月26日,在晚會錄製現場,謝健還是有點覺著不真實、不踏實。燈光亮起掌聲響起,謝健出場時反而平靜了。她想通了,我不是代表我自己,我是代表院裏那些兄弟姐妹們來的。當她背對著的大屏幕上出現唐軍的聲音時,她一下就聽出來了。是唐軍,是她7年前辦理的那起特大貪汙案的被告。這個當年辦案時就認下的弟弟親手編織的小紅葫蘆現在還靜靜地躺在自己的抽屜裏。
央視記者丹銘11月15日趕到蘇州監獄,丹銘沒想到,7年之後,被判處死緩正在服刑的唐軍,依然感謝親手抓獲他並主審他的檢察官謝健,依然記得自己在看守所用被套上抽出的紅線為謝健編織的那隻小葫蘆,依然叫謝健姐姐。
這聲姐姐,穿過7年的時空,在今天依然以其法治和人道的雙重力量震撼著評委和無數選民的心。央視決定,展現謝健的事跡時,依然選用這個案例。
頒獎詞引用了社科院法學所所長夏勇評委的評語:謝健擔任的檢察官也許是一個得罪人的職業,但謝健為這項特殊而重要的工作賦予一種真摯的情感,創造了一個既當克星又當救星的奇跡,也驗證了威嚴法律加上人文關懷才會產生的巨大力量。
評語很準確,貼切地用了一個詞:真摯。謝健的心裏有些感慨:自己7年前發自內心出乎本色采用的人道主義的辦案方法,在文明辦案理念已經深入人心的今天,依然有這麼大的反響,這麼高的評價。
評委和選民將謝健推上這個頒獎台的另一個理由,是她在2003年成功辦理的江蘇第一例“零口供”案件。
謝健20歲進入南京市鼓樓區人民檢察院,反貪工作一幹就是20年。她親手主辦了80多個案件,組織指揮查辦了150多起案件,其中縣處級以上的要案就有45起,廳級以上要案3起。著名反腐小說家周梅森評委認為,周秀德案件的意義,非同尋常。
他在評語中寫道:謝健以人性人道的立場和方法辦理了很多大要案件,呈現了一種有謝健特色的檢察方式,但她在“零口供”情況下成功主辦的江蘇供銷合作總社原主任周秀德一案,對中國法治的影響更為深遠,隨著法治的進程和歲月的變化,這種意義還將不斷彰顯,因為,程序正義是司法公正的底線。
“以‘零口供’的理念辦案,我的心裏就有底。你要起訴,就要負起舉證責任。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沉默是犯罪嫌疑人的權利。”因此,在實踐中,謝健把每個案件都當作“零口供”來辦。
去年年初,省外資企業總公司的幾十名職工兩次集體上訪,反映上海分公司經理孫慶恩有重大經濟問題。孫慶恩是個老江湖,到案後3個月不說一句真話。謝健不生氣,也不和他理論,隻是指示偵查人員按“零口供”搜集證據。偵查員十次奔赴上海,查清了這個公司10年的所有賬目,把孫慶恩幾十筆拐了七八道彎洗走的錢的來龍去脈查了個水落石出。3個月後,孫慶恩親筆寫下的悔過書很有意思:“辦案人員內查外調將40萬資金來龍去脈的明細表呈放在我麵前時,我深深地感到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共產黨就最講認真。雖然自己很早就知道毛澤東主席的這句名言,但真正體會深刻的是在今天。”閱讀這份供述,謝健笑得眼淚都流出來。
頒獎晚會上,周梅森第一次見到南京老鄉謝健。交流周秀德案件的體會,謝健總結:“隻有以零口供的標準搜集證據才能防止冤假錯案,才能讓罪犯真心服法,才能經得起曆史的檢驗。”謝健的表述依然溫和本色,發乎內心,但周梅森評價:直抵司法活動的終極價值。
傷心英雄
其實,這個光芒四射、取得至高榮譽的11月,是謝健一生中最傷心的日子。領獎那天,正是她父親的三七忌日。
謝健的頂頭上司、鼓樓檢察院檢察長王源源很鄭重地說,寫謝健,一定要寫一寫謝健的父親。
謝健的父親是個機械廠的老工程師,上世紀50年代的大學生,1米85的個子,爽朗正直。自從謝健走上反貪工作崗位,父親就是她最堅定的支持者,20年如一日,老夫婦倆包下了女兒的全部家務,給了謝健最穩定的後方。謝健是老大,弟弟妹妹都在外地。她和愛人也承擔著照顧父母的全部責任。謝健用“相依為命”形容和父親的至愛親情。“父親的本分踏實、正直寬厚夠我受用一生。”
去年8月,她的父親得了輕度腦血栓,一種很平常的老年病,誰知,送進醫院,插胃管時插進了肺裏,引起了肺部感染。謝健根本沒想到,剛剛六十多歲,向來熱情開朗、生氣勃勃的老爸,竟會一病不起。
9月12號,王源源檢察長去看望老人時,老人正在吊水,他堅持著要坐起來:“總聽謝健說有個好領導,我要看看你長什麼樣。”老人那天剛好聽到河北一個反貪局長家裏被炸的消息,還反過來一個勁兒地叮囑王檢當心身體保護好自己。王源源知道老人擔心女兒,安慰他。老人爽朗一笑:“我把女兒交出去,風險總得有人擔,邪總是壓不了正。”王源源握住老人的手在自己臉上摸了摸:“老人家,等你好起來我接你去院裏看看。”
“辦了這麼多案子,父親也為我擔心,但從沒當麵說過,他叨叨的總是8個字:人命關天,一絲不苟。”
10月1號,父親已是第二次住院,謝健參加完市裏的升旗儀式回來,就接到母親從醫院來的電話:你爸這會兒清醒了,精神也好,你趕緊跟他說兩句。她接過電話,老爸就說:“謝健嗬,你不要著急,我好了還會支持你工作。”謝健萬萬沒想到,這竟是他老人家留下的最後一句話。當晚,老人病情惡化,上了呼吸機。從此,再也沒說一句話。
10月下旬,老人已是彌留之際。王檢察長再次去醫院,謝健滿臉憔悴,打著吊針守在老人身邊。臨走時,謝健拿出4張紙條,請王檢分別帶給4名辦案組長。王檢怕自己的眼淚流出來,快步離開了病房。接到條子的4個人至今都記得那紙條上的每一句話。“小肖:馬上就去北京,按我們商量好的查。拜托了。”“王科長,鹽業公司的案子不要貽誤戰機,我走不開,辛苦你們了。”“小錢,你手上的案子影響重大,有什麼拿不準的直接與我聯係。”法警大隊當時正在準備參加全市的比賽。“大隊長,請抓緊最後一次賽前封閉集訓,祝你們取得好成績。”
父親病重的3個月裏,謝健一天也沒有停止工作,此間,她指揮辦理了4起重大案件,她分管的法警大隊,在全市業務比賽中奪得了第一。王檢察長說,謝健做到了忠孝兩全。
11月2號,回天無力,父親去了。謝健從沒覺得這樣叫天不應,這樣無助無奈。她覺得自己沒有照顧好父親,覺得自己送錯了醫院,她覺得自己有愧、有罪。
11月27日早晨7點,謝健從頒獎晚會回到南京,9點,她就來到父親墓地,謝健知道,得到這份榮譽,最高興的是父親。一直忍著的淚,在這兒流了個痛快。
快樂女人
光環後的謝健,與常人無異。她活潑爽快,非常感性。
前年11月,隨江蘇女檢察官代表團出訪歐洲,她是全團的開心果,滿車都是她的笑聲。她用很快的速度發手機短信與萬裏之外的老公逗樂,得意之處還會大聲念出來。看到小推車上的法國嬰兒習慣地露出凍紅的小腿,她恨不得用自己的圍巾去裹上。每參觀一所大學,她就念叨:“兒啊,你要是能考上這樣的大學就好啦。”弄到最後,每個人都會跟她一起說:“兒啊!”
她背著一個大大的相機,包攬了全團人的照相,每張照片裏,大家對她笑,她躲在相機後麵對大家笑。她大聲地跟老外們說中英文交雜的外語,居然別人都聽懂了,每次參觀回來,她會記得為隨團司機帶回一杯熱咖啡。德國司機說:“謝謝,可愛。”她得意地大笑。
她的辦公室裏有一架揚琴,譜架上放著的是《花兒與少年》。她喜歡這支曲子,她的揚琴是正宗的童子功。
她最常說的話就是“謝謝”。後來,朋友們幹脆都叫她“謝謝”。她的骨子裏有天生的正直、天生的感恩和天生的悲憫。她說,這些來源於老爸,因為老爸對“文革”有著切膚的悲憤。
在瑞士,她買的最貴重的禮物就是給老爸的一塊表。物是人非,楓葉又落,已是天人永隔。
謝健漂亮,最漂亮的是一雙雪亮的眼睛。謝健現在有些發胖,臉色也暗,那是長期的藥物反應。朋友都勸她,謝謝啊,這先進咱不當了,咱歇歇吧。她還是樸素地笑,溫和地答應,可就是手上的要案總也辦不完。
“人命關天,一絲不苟。”說這話時,謝健雪亮的眸子裏一派莊嚴。新英雄劉波
華東
新時期的英雄人物與普通人沒有心理距離,他們可以被效仿,但不會被崇拜。
我們之所以稱劉波是新英雄,是因為他與傳統意義上的英雄形象已經大相徑庭,不再是叱吒風雲、揮斥方遒,表現得更為溫和、嚴謹、理性。
我們寫劉波,不是為了褒揚某一個個人,而是為了展示新時代反貪隊伍的新風貌。
劉波,連雲港市東海縣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反貪局長,今年32歲,他是江蘇全省最年輕的反貪局長。在2004年江蘇檢察係統“最佳反貪局長”評選活動中,他的口試筆試和業績綜合測評位列第一。自此,劉波被廣泛關注。
反貪局長,這個極為特殊的崗位,責任重大,使命神聖,需要大智大勇,需要堅忍不拔的毅力和膽魄,更需要對人民對法律對正義的忠誠。那麼,什麼樣的稟賦,使劉波成為這個特殊隊列中的先進分子呢?
2004年11月30日,《清風苑》記者在劉波的辦公室采訪了他。當天正巧是劉波32歲生日。劉波的形象出乎記者的想象,個子不高,白淨秀氣,舉止斯文,言談低調。懵懂少年
長談前,記者首先見到了劉波的父親——劉東昌,一個頭發已花白、聲音卻依舊洪亮的慈祥老頭。兒子劉波是他的驕傲。
劉波在家排行老幺,上有3個姐姐。老父親特別偏愛男孩。如今,老人家的疼愛獲得了極高的回報。劉波在東海這個不大的縣城裏,是絕對的名人,老人家走到哪裏,都有人說他就是“那個反貪局長的父親”。這讓老人家得意的同時,又有些擔心,擔心東海這個人緣地緣血緣關係縱橫交織的小縣城,會給劉波辦案帶來阻力。
為此,老人家專門召開過一次家庭會議,沾親帶故的數十口人被請來一起吃了頓飯。吃飯隻是個形式,關鍵是老人家約法三章,要大家支持劉波辦案,不準打聽,不準說情。
其實,局長劉波從老父親這裏得到的支持又何止這些。
劉波,1972年出生於東海縣一個教師世家。從他的曾祖父算起,劉家四代共出了11名教師,曾被江蘇省教育工會頒發“優秀教育世家”匾額,父親劉東昌更是在1989年榮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
耳濡目染滿門書香,劉波自小心境平和,品性溫良。記憶裏劉波隻被父親打罵過一次。
劉波這種溫厚的品性一直保留到了現在。他的同事說,不管是工作中還是生活裏,從來沒有見過他發火。從小一塊長大的同學說,劉波就是沒脾氣,打起撲克來,其他3個人已經爭得麵紅耳赤,隻有他依舊端坐微笑。
當年,老父親在榮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發表感言時,曾經動情地說:“要把手中的教鞭一代代傳承下去。”
但是,教鞭並沒有傳到劉波這裏。劉波大學念的是會計學專業。大學畢業時,到東海縣人事局報到,一句“檢察院裏要個會計”,劉波就懵懵懂懂地進了東海縣人民檢察院的門。
初到檢察院的劉波,並不了解檢察院是何方廟堂,對法律的認識極為樸素,但認真做事、清白做人是他自小的家訓。檢察院裏的頭一年,劉波踏踏實實地做了一年的會計。因為溫和勤快,大家很快就喜歡上了這個新來的年輕人。
進步青年
采訪過程中,劉波說得最多的是“幸運”二字:他幸運地來到了檢察院,幸運地遇到了這樣一個優秀的集體,幸運地碰上了一個又一個好領導、好師傅。但幸運決非隻是命運單方麵的眷顧,更應理解為人物趕上了一個適合自己發展的時代,而自己又能主動地契合時代的選擇。
1995年之前的劉波和他的大多數同齡人一樣普通。這年1月,劉波開始顯山露水。
那個時期,國內經濟犯罪案件陡升,東海也不可能偏安一隅。原先的老辦案人員,偵查經驗雖然豐富,但對經濟知識尤其是會計知識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查處此類經濟犯罪案件的力度。
當時,東海縣人民檢察院經濟檢察二科正在查辦縣建設銀行計劃財務科原科長李同濟貪汙、挪用公款一案。案件涉及大量的銀行賬目,需要有會計知識的人員參與辦案。勤奮踏實的小會計劉波被看上了,就此,劉波參與辦理了平生第一起案件。
案件辦結,劉波的才能也顯示了出來。很快,劉波調入東海縣檢察院稅務檢察室,常駐縣國稅局,查處偷、抗稅案件。劉波的會計知識和法律實踐得到了最密切的聯係,從1995年到1997年,東海縣檢察院稅務檢察室風生水起,平均每年都要辦理4起以上的涉稅案件。
劉波和會計結緣算是無心插柳,但成為一名優秀的檢察官可謂水到渠成。1997年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實施,涉稅案件管轄權移交至公安,劉波被老萬科長搶進了公訴科。在那裏,萬科長成為對劉波影響深刻的人生導師。
萬科長每次回40裏外的老家看母親,從來沒有用過公車,都是扛著自行車上中巴。萬科長成了劉波心目中廉正的楷模。同樣,業務上,調查、閱卷、提審、起訴,萬科長手把手地教,審查報告、起訴書,更是一字一句地改。
從1997年9月12日受理第一起公訴案件,到1999年12月24日,劉波共辦理了102個案子,每個案子在他的日誌上,如同會計賬目一般,每一筆都記錄得一清二楚。
劉波把會計和公訴人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崗位做了一個有趣的比較。他說兩個職位都需要嚴謹,會計講究憑證,公訴人更是注重證據。公訴人的兩年實踐,證據二字深深地紮進了劉波的心裏。
局長劉波
1999年底,東海縣人民檢察院實行全院幹部競爭上崗。這在連雲港檢察係統是首次嚐試。27歲的劉波在此次競爭中脫穎而出,被任命為反貪局偵查一科副科長,成為連雲港檢察係統最年輕的中層幹部。2002年3月,東海縣再次舉行領導競爭上崗,劉波不負眾望,以一定的優勢,走上了反貪局常務副局長的崗位。2004年1月,他成為全省最年輕的反貪局長。
說起東海縣人民檢察院反貪局,東海縣檢察院檢察長鄭堅有他獨特的見解。他把東海反貪局進行了“斷代”分析,劃分成摸索建立、擴大影響和躍上新的台階三大階段。劉波的前任局長張陸軍雷厲風行,打造了一支英勇卓絕的反貪隊伍,查辦了一大批在當地很有影響的職務犯罪案件。張陸軍影響、感染、啟發著劉波。
劉波雖然個子不高,但站在前輩的肩膀上,一下子就躍上了一個很高的平台。然而,劉波麵臨的局勢依然嚴峻:如果說,反貪局剛成立那會兒,是“打天下”,需要更多的勇氣和膽略的話,那麼當下,一方麵,職務犯罪越發隱蔽,辦案難度增加了,另一方麵,法治的進步對反貪工作從程序到實體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新的執法理念要求在反貪實踐中得到具體彰顯。不僅要事實清楚,證據紮實,不僅要嚴格符合程序規則,而且要尊重保護犯罪嫌疑人的一切合法權益,人性執法、文明辦案成為主旋律。因此,劉波的“反貪時代”,理性受到更多推崇。
劉波上任後,製定了9章157條的《反貪工作實施細則》,並創新製定了“三表二圖一卡”,即初查案件審批表、接觸被查對象審批表和嫌疑人、證人權利告知表,辦案流程圖、安全防範流程圖,辦案跟蹤監督卡。抽象的規章製度落實到了一張張有形的圖表之間。幾年來,劉波帶領下的這支隊伍所辦案件無一起程序違法,案件的立案偵結率、有罪判決率均為100%,根據省院的案件質量考核標準,優秀率均在90%以上。東海反貪局更是在連雲港檢察係統反貪部門綜合考評中保持“五連冠”。
劉波辦理的首例“以事立案”案件,更是他思考理性辦案的一個結晶。
所謂以事立案是指隻要有確切證據證明存在犯罪事實,就可以依照法定的條件立案。它不同於以人立案,必須把有犯罪事實和確認犯罪嫌疑人放到同等位置,兩者缺一不可。
2003年5月底,檢察院聽到村民反映,李墊鄉恰恰村村幹部對計劃外生育戶收取的計劃外生育款實行暗箱操作。6月1日,反貪局深入鄉村排查線索。
經查證實,超生戶實際交款數與手中所持票據交款數不相符,顯然,有人從中截留貪汙。初查結果,村專職計劃生育幹部張思星具有重大嫌疑。但是,張一口咬定收取的超生費全部交給了鄉計劃生育指導站會計楊同俠。
是張思星少交了費用自己截留,還是楊同俠開“大頭小尾”票據入賬,從中貪汙?或者是該村幹部共同貪汙?總之,犯罪嫌疑人暫時無法確定。
但是,如果等犯罪嫌疑人確定後再立案,犯罪證據可能發生變化或者滅失;如果貿然地對嫌疑人采取強製措施,證據不足,於法無據。怎麼辦?
劉波和他的戰友思忖再三,覺得目前已經取得的證據可以證明有涉嫌貪汙事實的存在,符合檢察機關以事立案的法定條件。2003年6月3日,劉波果斷拍板立案偵查。
6月6日,犯罪嫌疑人最終鎖定張思星。原來,張從一廣東人手中購買了假“超計劃生育費收據”5本,采用假收據共截留貪汙超計劃生育費計13萬餘元。
10月27日,東海縣人民法院認定張思星貪汙罪成立,判處其有期徒刑11年。
幾年間,劉波親自掛帥,在東海這個蘇北小縣裏掀起了一個又一個反貪風暴。劉波和他的戰友共查辦國有企業職務犯罪案件55件60人,建築工程領域的職務犯罪案件40件46人,發生在“三機關一部門”的職務犯罪案件38件41人。劉波親自主辦了包括縣糧食、地稅、廣電等部門“一把手”在內的職務犯罪大要案10件。
2003年,群眾多次舉報東海縣廣播電視局廣告部原主任劉書雪、原副主任周俊瑞涉嫌貪汙。劉波掛帥主攻此案,親手查賬,筆筆核對,一舉偵破了兩人利用職權貪汙139萬餘元的特大案,該案成為建院以來偵破的第一個百萬元大案。在隨後的一年多時間裏,他乘勢而上,帶領幹警連續攻克100萬元以上的特大貪汙賄賂案件5件。
一個經濟並不發達的小縣城裏,一口氣辦下了這麼多頭頭腦腦的職務犯罪案件,檢察長鄭堅對他的這位“愛將”褒獎有加:在曆史的變遷中,“新英雄”應運而生。
但是,劉波卻顯得十分平靜:“我很普通,辦案過程也不驚心動魄,甚至也沒有遇到過大的阻力。有人舉報了、發現線索了就查,證據確鑿了就訴,訴準了就判。一切都順理成章。”
也許,這樣水到渠成,一切依法行事、各司其職的反貪過程,才是真正法治社會的辦案方式。波瀾不驚中蘊含的正是理性的力量!
繆宏破案
華東
也許,對於普通刑事偵查而言,繆宏的破案故事和偵查理論並非創新。
但是,對於貪汙賄賂犯罪的偵查而言,由於此類案件大多沒有直接受害人,很少有發案現場,客觀物證較少,而犯罪嫌疑人又多具有較高文化程度和自我保護能力,故而為了最大程度地保障案件質量,偵查機關往往是在構成犯罪的證據已基本到位的情況下,才啟動強製措施,以期擴大戰果。隨著反貪形勢的日益嚴峻,這種一味求穩的傳統辦案模式和理念受到了挑戰。
所以,繆宏的“風險決策”理論和辦案實踐堪稱突破!
繆宏即將不惑之年,在將近40年的生命裏,偵查成為了他的人生快樂之源,成為他實現人生價值的一種方式。
自稱地道農民的繆宏,從不怕吃苦,說再苦也比不過小時候在農村吃的苦。繆宏唯一的期望就是當個破案能手,“福爾摩斯”是他少年時的偶像。
高中畢業,他報考的第一專業就是偵查。1990年,他從江蘇省公安專科學校畢業之後,進入一家部屬廳局級單位,從事內部治安保衛工作。但是,這份職業與他的設想有很大距離,基本無案可破。每天的作息就是辦公室、單身宿舍兩點一線。
單位所處地段比較偏僻,平日裏有許多空餘時間,多數同事聚在一起看電視、打牌。日子很熱鬧,但繆宏是個誌向明確、目標清晰的人,他的人生理想沒有丟。那些別人玩耍的時間,繆宏用來參加了南京大學經濟法本科的學習,並順利通過了全國律師資格考試。這段時間,給日後繆宏的騰飛打下了紮實的法律功底。
1996年,南京檢察係統招幹,第一次明確要求法律本科,繆宏過關斬將,經過筆試麵試,順利進入了南京市白下區人民檢察院反貪汙賄賂局,成為一名偵查員。繆宏通往實現理想的門開啟了。
此後,在南京市白下區人民檢察院,繆宏的名字與一連串經濟要案的要犯的落網聯係在了一起。多年磨礪,繆宏不僅僅實現了少年的夢想,而且真的被人譽為擁有高超破案能力的“福爾摩斯”。
2004年,繆宏榮膺“江蘇省十佳反貪局長”稱號。
“驚豔”
作為南京市白下區人民檢察院的一名反貪偵查員,繆宏的第一次出手就非常漂亮,可謂“驚豔”。
1997年9月,繆宏接手偵查他的第一起反貪案件——南京市工商銀行信貸處副處長胡學林涉嫌貪汙受賄案。舉報內容非常籠統,12小時的提審也沒有獲得突破性進展。但是,在搜查胡的隨身物品時,意外地發現了胡的錢夾的角落裏塞著一張小紙條,上麵寫著“收到現金10萬元”,署名薑堰某某。
繆宏追問紙條的來源,胡學林突然一反常態,緊張了起來,額頭滲出了豆大的汗珠,但是依舊不吭聲。
如果屬於正常的借貸行為,為什麼如此緊張?其中肯定有見不得人的勾當!繆宏當即建議院領導立案,對胡實施拘留。在采取強製措施、加大審訊力度的同時,繆宏和戰友奔赴薑堰,順著紙條挖線索,終於查清該10萬元是胡私自挪用了公款在薑堰與人合資開了一家歌舞廳。胡讓合資人寫了那張收條後,就隨手塞進了錢夾。案件就此得以突破。
胡作為銀行信貸處負責人,簽過一份給某企業的拆借資金的合同。銀行和企業兩邊的賬麵上都顯示,本金和利息都已歸還。但是細心的繆宏通過賬目比對,還是發現了其中的貓膩,銀行這邊賬上少收進2.66萬。這筆錢到哪裏去了呢?
繆宏找到那家企業的老總,讓他仔細回憶。老總撓撓頭皮,突然大腿一拍:“我和他去過一家儲蓄所,存過一筆2.66萬的錢。”繆宏讓老總仔細回憶了存錢的時間、地點,隨後他趕到銀行調閱了當年所有的儲蓄憑條,發現了有胡學林親筆簽名的存入2.66萬的那張。回到檢察院後,繆宏又對這張憑條上的簽字做了筆跡鑒定。
對於這筆貪汙事實,直到法庭上,胡依然矢口否認。但證據確鑿,法庭最後予以認定。胡麵對鐵證,接受了十年半有期徒刑的審判,放棄上訴權利。
兩個細節、兩處關鍵、兩條至關重要的線索,成為這起大案的突破口。複雜的案情被初出茅廬的繆宏抽絲剝繭,貪官終現原形,大案水落石出。
繆宏完成了他多年準備後的一次“閃亮登場”,朝著他的人生理想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直覺
繆宏辦案,非常講究直覺。他說:“一個優秀的偵查員,走進審訊室,看看犯罪嫌疑人的神色,幾句問話下來,就能掂量出案件的分量。”
2002年,繆宏辦理電子55所開發室主任謝中華受賄一案。在搜查謝的辦公室時,發現謝的辦公桌裏藏著7萬元現金,用舊報紙裹著。
繆宏的目光與眾不同,他的眼睛不是盯在7萬塊錢上,而是盯住了那張裹錢的舊報紙。
細心的繆宏注意到,那張報紙是過了期的《丹陽日報》。會不會是丹陽那裏的行賄人送的呢?
賄賂行為往往隻有你知我知,因此辦理此類案件,如果沒有行賄人的口供,受賄人又矢口否認,辦案難度就會很大。
謝中華沒有主動交代過這筆7萬元的事實,繆宏也沒有直接訊問謝中華。順著《丹陽日報》這條線索,繆宏開始排查謝中華與丹陽的業務關係。排查的結果印證了繆宏的直覺。正是丹陽一個體戶,為了承接業務,賄送了7萬元,隨手用當天的《丹陽日報》裹了一下。謝中華收到此筆賄款後,還沒來得及拿回家,就案發了。謝中華受賄26萬的事實一舉揭開。
直覺,可以來源於察言觀色,可以來源於對證據的把握分析,也可以來源於對法律精神的精到認識。
1999年,檢察院辦理南京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原總經理陸明挪用公款、受賄一案時,涉及一個叫徐亞春的行賄人。該人和老婆一起開了一家公司。為了得到一些工程來做,徐送給了陸明6萬塊錢。
送錢的過程很清楚,但繆宏必須弄清楚,這筆錢屬於單位行賄還是個人行賄?這直接影響對徐亞春的處罰。
繆宏和同事趕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調閱徐亞春當初的公司登記資料。登記資料顯示:徐亞春和他老婆各占公司注冊資本金的50%。資料裏沒有夫妻分割財產協議。
夫妻雙方未對財產進行分割前可以各自獨立出資共同成立公司嗎?繆宏直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幹部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繆宏認為,有限責任公司必須要有2個以上的股東,如果允許夫妻雙方未對財產進行分割就可以注冊成立夫妻公司,公司就喪失了作為有限責任公司的條件。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幹部堅持認為當初的工商登記沒有問題。
繆宏在與他們爭論的同時,埋頭查閱資料,忽然眼前一亮。果然,國家工商管理局在1998年1月發布的《公司登記管理若幹問題的規定》第23條規定:家庭成員共同出資設立有限責任公司,必須以各自擁有的財產作為注冊資本,並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登記時需要提交財產分割的書麵證明或協議。
據此,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認定徐亞春公司登記無效。順理成章,徐犯個人行賄罪已是板上釘釘。這是白下區檢察院辦理的第一起行賄案件,徐亞春本人對法院判決也沒有任何異議。
推理
繆宏推崇直覺,但直覺代替不了辦案。突破案件必須依賴於直覺之後的理性分析,也就是推理的過程。
繆宏對偵查情有獨鍾,享受的正是大膽假設、縝密思維後豁然開朗的那種快感。大學課堂上,老教授“要在蛛絲馬跡中發現犯罪”的啟發,他依舊銘記在心。隻要有空,閱讀偵查小說就是他最好的休息。繆宏說:“偵查離不開假設和推理。”
買念伯給人的印象就是精明。1993年,作為海南江海絲綢進出口公司南京經營營業部業務員的買念伯,得知馬鞍山聯合特種軋鋼有限公司(簡稱馬特鋼)以高利集資的消息後,發現有利可圖,便去說服公司領導,與“馬特鋼”簽訂了150萬元、月息4%的融資合同。
2000年,“馬特鋼”非法集資案發,公安局經濟案件偵查大隊發現買念伯涉嫌將公款10萬元占為己有,買念伯一案遂移交白下區檢察院反貪局。但在取證之時,案件卻陷入進退維穀的窘境。
買念伯稱10萬元是對方給的“介紹費”“好處費”,對方則稱月息4%的利息已經全部分期給付買念伯,沒有單獨給過10萬元這一筆。雙方口供不一致,說明10萬元來路不明,肯定存在問題。
與此同時,絲綢公司那邊也有了回音,“馬特鋼”不欠他們一分利息款。那麼,這10萬元不是買念伯貪汙的利息錢而是收的賄賂款?但是對方為什麼不承認單獨送過這筆錢呢?要命的是,繆宏麵前沒有其他的證據可以證明這一點。
由於150萬並不是一次性打給對方的,而是分批劃款,並且是多次還了再借,借了再還,累計750餘萬元。繆宏麵前堆了一大堆的借款合同和利息收據。
白天理不出頭緒,夜深人靜,繆宏一個人坐在燈下,對著小山一樣的合同、數據冥思苦想。突然,一個大膽的假設跳進繆宏的腦子。是不是問題出在利息的計算上麵?
首先,繆宏理清了所有借款和還款的時間,然後根據借款的天數和約定的利息,算出對方應該給付的總利息款。就這樣白天黑夜算了一個星期,數字出來了,整整比絲綢公司實際到賬的利息數高出10萬元!
怎麼回事?絲綢公司不是拿到了全部利息款嗎?再找絲綢公司會計。原來,精明的買念伯使了一招瞞天過海。他對公司領導說,滿一月的就按月息結,不滿一個月的就“四舍五入”,超過半個月的就給足月息,沒超過半個月的就不結了。實際上,“馬特鋼”完全是按照天數來給付利息的。兩種算法,正好相差10萬元!
案件真相大白,看守所裏,繆宏提審買念伯。中午,兩個人一起吃著盒飯。買念伯突然抬起頭問繆宏:“你是怎麼發現天數與月份之間的奧秘的呢?”
最後,買念伯因貪汙10萬元被判入獄。
行動
“兵,貴在神速。”繆宏喜歡把偵查案件比作一場戰鬥。對戰鬥來講,最重要的就是戰機。
辦案,需要思維縝密,此時,繆宏靜若處子;辦案,需要決斷果敢,此時,繆宏動如脫兔。
2000年,繆宏辦理南京市醫藥管理局原副處長戴慶中特大貪汙一案,僅用15天時間就突破該案,短平快的辦案方式受到南京市紀委書記王浩良的嘉獎。
2002年,他又創出兩天時間突破三個案件的記錄。電子55所開發室主任謝中華受賄一案同時涉及該開發室兩位副主任。從檢察院帶走第一位嫌疑人進行審問,到3起受賄案件同時告破僅僅用了48小時,創造了一個不小的奇跡。
2000年,江蘇省高速公路指揮部財務處原副處長仲德嶺經濟犯罪一案的查處更是經典,該案被繆宏稱為他辦案生涯的分水嶺。
2000年1月30日,當時已是農曆臘月二十五,白下區人民檢察院接到江蘇省人民檢察院下交的仲德嶺受賄線索。該線索來源於盱眙縣原副縣長李士傳,李士傳在犯罪行為敗露被查處後,主動供述曾與他人向仲德嶺行賄4萬元的犯罪事實。當即,在院領導的指導下,繆宏他們對舉報材料進行分析判斷:李士傳出於立功贖罪的心態,不大可能虛假舉報;仲德嶺作為江蘇省高速公路指揮部財務處副處長,僅一年經其批轉的資金就高達五十億之巨,向其行賄的應該不止李士傳一人;當時春節將至,是仲德嶺收受賄賂的黃金時機,同時他的戒備心理相對較弱,偵破此案、人贓俱獲的可能性非常大。
經過分析,白下區檢察院決定采用“一步到位”的偵查方略,即傳喚、搜查、取證同步進行,不給仲德嶺以任何喘息的機會。事實證明,一個“快”字為該案的成功突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僅隔了1天,2月2日上午8時,案件外調組已經出現在盱眙,取得行賄人李士傳等的證言和相關書麵證據。
上午10時,審訊組與仲德嶺本人接觸。與此同時,搜查組對仲的住處、辦公室進行搜查。
快速出擊阻止了仲德嶺轉移、藏匿、毀滅罪證。在仲德嶺家中,用料考究、裝潢精良的住房,幾十件金、銀、寶石首飾,占據著整整一麵牆衣櫥的名牌衣物,散亂丟放的幾萬元現金,無不顯示著仲德嶺的“超級”富有。
搜查過程中,偵查人員發現仲德嶺的妻子總是有意無意地倚靠著寫字台。正是這一反常舉動引起了搜查人員的極大關注:寫字台是她最最關切的地方。果然,在寫字台的抽屜裏,發現了一張用鉛筆記滿數字的紙條。追問仲的妻子,她交代了這張紙條記載了存單的具體數額和密碼,據此,追回贓款合計人民幣140萬多元。緊接著,搜查組在仲德嶺的辦公室又搜出尚未轉移的人民幣30萬元。
同時,出其不意的審訊迫使仲德嶺狗急跳牆。審訊時,仲德嶺趁上廁所之機,慌張地將身上的一張銀行卡扔入馬桶,企圖毀滅證據。經查,該卡上共有人民幣、港幣等計25萬餘元。
由於快速傳喚、快速審訊、快速搜查、快速取證,在仲未作任何供述的情況下,白下區檢察院果斷決定對其立案。麵對近200萬元的巨額財產,仲德嶺無法自圓其說,不得不開始供述收受賄賂的犯罪事實。
僅僅一個月,仲德嶺一案成功偵破。2001年12月25日,仲德嶺因受賄70餘萬元,另有92萬餘元不能說明合法來源,兩罪並罰,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6年。
2002年,當上反貪局長以後,繆宏對職務犯罪偵查理念的轉變和創新越發關注,在自己辦案經驗的基礎上,他大膽提出了“風險決策”的偵查新思路——隻要初查證據相對充分,非證據情報分析判斷符合偵查規律,就對涉案嫌疑人果斷實行“立案、控人、搜查”一步到位的偵查程序。
2000年,繆宏偵查仲德嶺一案時,“風險決策”的思路並未行文,但這次辦案實踐推動了該思路的最後形成。所以,繆宏稱那次辦案是“分水嶺”。
“風險決策”在表層上通過及時立案、采取強製措施,可以促進案件的突破,更深刻的變革在於它更加適應修改後刑事訴訟法的要求,符合貪汙賄賂犯罪案件偵查的客觀規律。同時,“風險決策”也對偵查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不斷提高偵查水平、突破能力、審訊技巧。隻有修煉了內功,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風險。繆宏和他的戰友們胸有成竹,施行“風險決策”的3年來,他們戰無不勝。繆宏總結: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
在反貪局將近10年,繆宏可謂功勳卓著,更有多項曆史性的突破:
他主辦了白下區院曆史上第一件行賄案:徐亞春案;
他主辦了白下區院曆史上第一件巨額財產來源不明案:仲德嶺案;
他主辦了白下區院曆史上第一件挪用公款賭博案:陳良秀案;
他查辦了南京市首起無行賄人證詞的受賄案:稽庭業受賄案;
他指揮查辦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南京曆史上數額最大的受賄案:顧榮忠受賄案;
他指揮查辦了白下區院曆史上第一件私分國有資產案、第一起單位行賄案……
對於繆宏來說,多年以來的偵查活動早已化成了一門具有創造性、想象力又有風險的藝術。案件偵破的那個刹那,就是他的藝術品誕生之時!
法醫顧曉生
華東檢察院是法律監督機關,某種程度上,它成為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成為心中有冤屈的人們的最後一線期盼。一些案件中,一紙法醫鑒定直接關乎法律公正、關乎所有當事人的切身利益。具有先進水平的法醫成為維護法律尊嚴的重要保證,成為構建法治社會的一塊基石。
顧曉生,生逢其時。並且,在這個舞台上,他出色地擔當起了他應該擔當的角色。
從這點而言,顧曉生不愧為“檢察先鋒”!
法醫絕對是個神秘的職業。就全國而言,法醫的數量不會超過3萬人,從事這個職業的人基本處於不為人知的深閨之內。顧曉生是我接觸的第一個法醫。對於這個經常與屍體打交道的人,采訪之前,心裏麵有些忐忑。但是,當握住顧曉生那雙溫暖的大手時,我的心定了。
顧曉生,四十開外,個頭不高,貌不驚人,但讓人覺得親切。加上他爽朗的笑聲,極易打動人心,沒聊幾句,已經讓我覺得他就是一位久未謀麵的老朋友。
法醫這個職業
“法醫,是法醫學鑒定人的簡稱或者說俗稱,是指具有法醫學知識和經驗,對涉及刑事、民事等案件的人體、屍體及其他有關物證進行檢查、檢驗,並寫出鑒定結論的人。其中,屍體檢查是法醫工作最常見、最重要的項目之一。主要是為了判明死亡原因和推斷死亡時間;確定損傷的部位、形狀和程度;推測凶器的種類和用法等等。”這是書本上對法醫的介紹。
但是,傳統觀念上對人的死亡總有一些忌諱,和法醫打交道自然會覺得不吉利。因而,一般人看待法醫,總帶點異樣的眼光。“記得有一次我去辦事,人家問我的職業,我說是幹法醫的。話音剛落,那個問話的人馬上從椅子上跳了起來,原本伸出來的手就像觸電般快速地抽了回去。”顧曉生這樣的經曆,基本上每個法醫都有過。
難怪,顧曉生的父親要為兒子的選擇冒火。老父親本打算讓兒子將來做一名醫生。1979年顧曉生高考填報誌願時,一口氣5個誌願填的全是醫學係。醫學院的大門是邁進去了,不過,顧曉生後來做的是一名法醫。1984年從南京醫學院畢業之後,他先是留校從事法醫教研工作,1996年,正式調到江蘇省人民檢察院任檢察技術處專職法醫。
父親擔心自己的兒子做了法醫,會沒人疼、沒人愛,遭人嫌棄。不過,顧曉生選擇法醫,理由很簡單:自己做的就是一份研究因各種不同原因死亡的人的科學工作,法醫就是他的職業。隻不過,這項職業有些特殊而已,工作對象是屍體。
2004年6月,睢寧的盛夏來得特別早。中午一點,正值一天當中的最高溫。顧曉生在睢寧的一個鄉下檢驗屍體。
屍體死亡時間是在2003年隆冬季節,但是死者家屬不認同當初的死亡鑒定結論,硬是租了冰櫃,把屍首拉回了家。地處偏僻,供電時斷時續。半年下來,等顧曉生他們來重新鑒定,拉開冰櫃的門時,一股惡臭強烈襲來。
烈日下,顧曉生穿著一套密不透風的檢驗工作服,整個身子隻有頭部露在外麵。按照法醫工作規則規定,現場檢驗時不能戴口罩,因為氣味正是綜合判斷的根據之一。而此時腐屍散發出的惡臭,早已逼迫死者家屬紛紛掩著鼻子逃離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