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信
為“兩會新風”點讚
1月15日召開的貴州省“兩會”不但內容精簡,形式上也十分節儉。會議室裏,每個委員的座位上都隻擺放了一個茶杯,在他們腳下放著水壺,由自己動手泡茶喝。會議服務部組長說,今年不但沒有放鮮花綠植,連礦泉水都沒擺,喝的也是平時喝的茶,沒專門準備,“自己泡茶喝開水,節約又健康。”
這是八項規定的“正能量”在各地持續傳遞的象征之一,是個好兆頭。但改進作風任重而道遠,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在個別黨員幹部身上存在的“四風”問題,根基深厚,生命力頑強,需要花大心思、下大力氣才能得以根治。近一年來相關部門對違反相關規定的責任人動真格、出重拳,以儆效尤,成效甚好。
(貴州凱裏 許安文)
“拆圍牆”助推官員轉作風
近日,雲南省昭通市綏江縣委、縣政府綜合辦公樓等黨政機關辦公樓拆除了圍牆,人們到機關辦事進門前被盤問、出示證件等流程得以大大簡化,甚至無需登記就可以走進包括縣委書記在內的任何一名幹部的辦公室。
敢於拆掉機關圍牆確非容易之事,沒有和諧融洽的官民信任作基礎,恐難輕易作出“拆圍”的決斷。當地在拆掉機關圍牆之前,用一年建了300萬平方米的房屋,兩個月完成近6萬移民搬遷,一個月完成庫底清理。如此,才為打造“無圍牆政府”創造了必需的社會環境和民意基礎。
其實,“圍牆”不過是黨政機關所在地的方位標誌,未必一定會成為官民隔膜的心理障礙,關鍵在於“圍牆”之內的官員是否心中有“牆”無民。日前南京市四套班子大院實行開門迎客,官員扮演導遊和服務員,坦蕩蕩地邀民眾參觀,同樣受到社會讚譽。
“無圍牆政府”的實質是權力的公開透明、官員的坦蕩開放、民眾辦事的便利快捷,其外在改變勢必會對政府職能和官員作風的內在轉變產生持續不斷的倒逼效應。人們樂見這種破釜沉舟、自加壓力的“拆圍”之舉,能夠成為拉開圍剿官僚主義“大本營”的行動序幕。
(河南漯河 張玉勝)
莫讓“秀溫暖”寒了群眾心
歲末年初,各地各部門掀起“送溫暖”熱潮。對於廣大人民群眾來說,這本該是暖人心、解民憂的好事,然而現實中某些“溫暖”反而送得讓人堵心。譬如,有的在“送給誰”上下功夫,臨行前一紙通知要求下麵報人選,甚至“精心選點”,要求“住址靠近路邊、被訪者‘會說話’”;有的在“送個啥”上犯迷糊,大都是一桶油、一袋米、一個信封裝著錢,千篇一律一送了之;有的在“怎樣送”上鉚足勁,詳盡“安排”和精心“導演”之後,慰問車隊浩浩蕩蕩,隨行人員前呼後擁,閃光燈不停閃爍……
這樣的“送溫暖”,或送非所需,或走樣變味,折射出少數幹部工作飄浮、形式主義等不良工作作風,在理念和行為上並未真正貼近群眾、服務群眾。如果“送溫暖”異化為“秀溫暖”,不僅寒了百姓的心,也削弱了黨和群眾的血肉聯係,損害黨和政府的公信力。
“送溫暖”活動,正是幹部體察民情、了解群眾疾苦的重要渠道,隻有先行調查摸底,問“需”於民,“看糧袋、揭鍋蓋、摸被褥”,才能把準“送溫暖”活動的脈搏,把“溫暖”實實在在地送到困難群眾的心坎上。
(山西陽泉 蔡永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