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城牆一般都不會陌生,假如你遊覽過長城、北京的紫禁城、南京的台城、蘇州的盤門、嘉峪關的關城、蓬萊的水城後,會由此而產生一種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中國式的城牆,或蜿蜒山頂,或臨踞水際,或橫亙沙漠,或穿越林在平莽,並都以久曆滄桑的遒勁姿態,向後人無聲地展示了中華民族五千年來不朽的輝煌業績。它們不但是許多重大曆史事件的見證和參與者,還成為華夏文化的代表和中華民族的象征。中國城牆的曆史十分悠久,它的內涵也極為豐富。城牆,是一種具有一定的厚度與高度、由土或磚石築砌的剛性實體。它處於城市或建築組群的周圍,起著分割空間、阻隔內外的作用。還有最主要的原因,是出於它的對外防禦性。由於古代戰爭中的進攻手段一直相當原始,因此城牆這種並不十分先進的防禦構築物,在我國竟然沿用到封建社會末期。舟山雖孤懸於東海汪洋之中,但定海的古城垣已有1200多年的曆史了,雖位列中國七大古城垣之後,但定海是浙江省曆史文化名城,其城垣之曆史悠久,文化底蘊之深厚,是有獨特之海島風韻的曆史文物。
一、唐代:置翁山縣後的第一次築城
定海古城已有1200多年曆史了,在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定海在義頁河首建翁山縣。築城後因義頁河土輕,於是遷移到定海依鎖山(南宋淳熙年間改稱鎮鼇山)東南麓始築土石城牆,呈方形,城牆長5裏,缺西北角約半裏(跨越鎖山部分),設四門。據民國《定海縣誌》載:“唐開元間,析鄮為翁山縣,築城於義頁河,後以土輕,移鎮鼇山旁,周廣五裏。”不過,到了唐大曆元年(771),因袁晁海上聚義而廢縣。定海的古城也隨之被廢棄,此城僅存世三十三年。
二、宋代:城牆形成了城防體係
宋代的城牆總結了築唐城的經驗,形成了城防體係,有府城、子城兩道。大致由城牆、城門、甕城、馬麵、鍾樓、鼓樓、望樓、弩台、敵樓、馬道等組成。宋代城牆一般高度在11米左右,在城門外構築有甕城,多為方形或者半圓形,厚度與城牆相同。城牆上設置有女牆、雉堞、馬麵和弩台。馬麵(又名行城、敵台),這是依一定距離在城牆外側建凸出的墩台,平麵有長方形和半圓形,與城牆合為一體,上設供士兵休息的戰棚,戰棚四周有木樁圍護。因外觀狹長如馬麵,故名。它一般寬度為12~20米,凸出牆垣外表麵8~20米,間距為20~250米(一般為70米),即在弓矢投石的有效射程以內,特點是能夠自上往下從三麵攻擊城下的敵人。(由於火器出現,宋、元以後的城牆,已很少使用這種構築物了。但舟山在元、明代因戰事頻多,仍在使用這種構築物。)
為了避免城門不致直接暴露在敵人的攻擊下,常在城門外側添築城牆一道,以形成一區麵積不大的防禦性附郭,這就是所謂的甕城。甕城者,顧名思義,一旦敵人進入此處,就會遭到四麵圍攻,猶如甕中之鱉。甕城外設置壕溝,上設吊橋,溝通往來,壕溝內側(靠近城牆側)構築有羊馬牆。壕溝外測則設置有拒馬槍和陷馬坑,作用大致是防止敵軍騎兵的快速衝擊。北宋熙寧六年(1073)舟山恢複了縣治,改翁山為昌國。依舊址擴築城廊。城牆是土石結構,高2.4丈,址廣1丈,長度也有所增加,延袤9裏,北際山,東抱衙山(鼇山),西跨鎮鼇(鎮鼇山),自東南及西1260丈,圍成一個0.8平方公裏區域的城區。周城設東南西北四門,門樓上增設樓穴,沿城新挖壕河,置吊橋,並羅以月城(甕城),規模比唐代古城大有擴展。但在建炎中期,毀於入侵的金人之手。
三、元代:為出入方便增設城門六所
宋以後,或因兵燹戰火,或因風雨侵蝕,城牆屢毀屢建。元至元十五年(1278)升昌國為州,“增設城門六所”。據元《大德昌國州圖誌》記載,“州城周廣五裏”,有“城門六所”。城門是城市內外交通的出入口,其建築之規模、數量常依城市的大小、形製、方位、用途等因素來確定。所以東隅有“東江門”,西隅有“西門”,南隅有“南門”,北隅有“上榮門”、西南隅有“舟山門”、東北隅有“艮門”,舊名虞家橋。比宋之古城多了兩個城門,出入更為方便。
四、明代:改州為縣後按舊址增修城池
史料佐證,明代仍多使用甕城。明代,城牆屢毀屢建,明代製磚業的蓬勃發展,使陶磚普遍用於各種建築。現存各地的磚城牆,幾乎全部建於明代,特別是中期以後。雖然這些城牆絕大多數都是兩側包磚、中央填土的形式。但也有下部以條石上部用皆為由一般黏土所燒製的青灰城磚疊砌的。在定海建的防倭之城堡,其牆垣、炮台、雉堞皆用石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