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洪武五十七年七月初一,己巳。【西元1182年8月1日】
紅海港。
經過了為期四個月的漫長航程,遠征軍的先頭部隊終於抵達紅海港。隸屬於第四艦隊陸戰營的四千大軍從船上魚貫而下,陸續登上大食半島的土地。
一直在鼓吹遠征泰西的辛棄疾,如今已是遠征軍的副參謀長。為了給遠征軍前敵總指揮部的順利組建做好準備,他也是與先頭部隊同期抵達。與他一起,還有他的幾十名正處在畢業實習期的學生。王大海、熊伯達還有唐輝等人,都是受到辛棄疾舉薦,擔任了走馬承受一職,參加這一場必然留名史冊的遠征戰爭——所謂走馬承受,就是擔任前線觀察的任務。他們要下到都或指揮之中,將前線的戰情送回,並上報所在部隊是否有違反軍法的行為。
在紅海港城外,有著麵積廣大占據了十數裏地麵的連串軍營。都是在最近剛剛動用大批奴工而修造而成。空空蕩蕩軍營中,現在迎來了第一批客人。經過了萬裏航程,第四艦隊陸戰營雖然依然保持著水準以上的戰鬥力——海軍陸戰營本也比陸軍更能承受長距離的航行——但今次的戰略方案中,並不需要盡速展開攻勢,也不必讓陸戰營剛剛上岸便立刻投入戰鬥。他們要先進行為期十天的休整,再進行一個月的適應性訓練,方按部就班的投入戰鬥。
四千陸戰軍進駐到營盤中,營地內一片嘈雜之聲。雖然一切都有軍事條令可以遵循,但軍隊進駐產生的雜事也是千頭萬緒。隻不過這些瑣碎之事自有專人打理,辛棄疾作為遠征軍的副參謀長、此地軍銜最高的將領,按照程序接手了最高指揮權,卻也無需事事親為,等著彙報就可以。這裏還有更需要他去了解並處理的事務。
“節夫,再跟愚兄說一說泰西的基本情況。”
辛棄疾拒絕了紅海港中最為富麗堂皇的西洋商會會所,將指揮部安置在離城最近的一個軍營中。此時在他的營室中,西洋商會紅海港的港監,同時也是軍部職方司派駐在遠西地區的主事,正在接受辛棄疾的聞訊。
韓侂胄,曾經赫赫有名的相州韓家的成員。此時他不過三十出頭,留八字胡須,麵容富態,言語帶笑,更像一個豪商。當年從軍學畢業後曾經與辛棄疾有過一段共事的經曆,兩人呼名道字,交流起來並不生疏。
在兩人之間的長桌上,鋪著一張三尺見方的大型地圖。地圖製作得很粗糙,但也將泰西地區的大略地形囊括在內。韓侂胄指著地圖,向辛棄疾述說曆年來搜集得來的情報:
“泰西地域廣大,麵積與大宋本土相當。其中政製,類似於封建。泰西皇帝居於深入地中海中央的半島內的梵蒂岡城,為泰西諸國共主。同時也是十字教的教宗,自稱是天主在世上的代言人。”韓侂胄說到這裏,笑了一笑,這與中國皇帝自稱天子並沒有多少區別,“其傳承自漢時張騫通西域的大秦國。千年前,大秦國曾經一統泰西,不過好景不長,隨即分為東西兩部。西方有皇帝,而東方也有皇帝,羅馬城的泰西皇帝便是西方之帝。
泰西皇帝有廢立君王之權。各國君王,不得其承認,便不得登基。若為其命,更可。且皇帝之下,又有主教,派駐於各國之中,作為皇帝耳目。不過泰西皇帝並非血脈傳承,若其駕崩,新任皇帝則由各大主教推舉而出,其製更近於上古之時……”
辛棄疾擺了擺手,他不是來聽人講古的,而且韓侂胄說的這些他早已知曉。他直接了當的問道:“如果泰西皇帝下詔聖戰,能不能將各國大軍盡數引出來?”
韓侂胄點了點頭,道:“泰西皇帝有發動聖戰的權利。如果他覺得有需要,便會敕令各地諸侯,命其起兵東來。耶穌撒冷是十字教聖地,天主聖子就是在此處升天,並安葬於此城中。數百年前,回教崛起,耶穌撒冷淪陷於回教徒之手。所以在八十七年前,當時的泰西皇帝便召集諸侯,集結十萬十字軍,發動第一次聖戰,收複了耶穌撒冷。而在四十年前,回教卷土重來,為了保護聖城,泰西皇帝便又召集諸侯,有了第二次聖戰。如果我大軍圍攻耶穌撒冷,隻要消息傳到梵蒂岡,必然會有第三次聖戰。”
“如此就好!”辛棄疾放心道。此次遠征,整套戰略方案都是建築在泰西皇帝會發動第三次聖戰之上。為了將泰西各國的主力軍隊都調動出來,必須將耶穌撒冷圍而不攻。這關係到日後征服泰西時,軍勢能否順利展開,戰爭能否按時結束。若是像對付回教,用了二十年還沒斷根,那就有違辛棄疾的初願。
辛棄疾對韓侂胄解釋著訂立此套方案的原因,“當年一戰攻下回教聖城之舉,實在是太過魯莽了。寧、陸二帥,為了討官家歡心,為了隆武太子的聲威,將滅國戰略弄得一塌糊塗。若是擺出攻打回教聖地的姿態,使得回眾盡數來援,便可將回回大軍聚而殲之,就根本就不必拖上二十年的時間,累得大軍數次西征,勞民傷財,虛耗國力。故而愚兄有鑒於舊時,今次便定下了圍而不攻的戰略。隻要攻打耶穌撒冷之訊傳於泰西,順利的引蛇出洞,我們便是贏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