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經天緯地繪藍圖(1 / 2)

經天緯地繪藍圖

特別策劃

作者:楊維漢 吳晶晶 餘曉潔

有這樣一支隊伍,61年來堅持用雙腳丈量祖國的大地、用科學儀器測繪壯美山河。他們32次深入西藏無人區,28次進駐內蒙古荒原,37次踏入新疆腹地,徒步行程5700多萬公裏,相當於繞地球1400多圈。

這支隊伍,幾代人薪火相傳,甘當拓荒牛,先後六測珠峰、兩下南極,承擔並參與完成了2000重力網、西部無人區測圖、海島礁測繪、汶川災後重建測繪……他們,用熱血和生命量天測地。

這支隊伍,就是曾被國務院授予“功績卓著、無私奉獻的英雄測繪大隊”榮譽稱號的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測量隊。

今年是1975年我國首次自主完成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40周年。近日,參加過我國首次自主珠峰測高的國測一大隊6位老隊員、老黨員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了一封信,表示將牢記黨員使命,保持勇攀高峰的精神,繼續為國家富強、民族複興貢獻餘熱。

是什麼讓這些科技工作者甘願堅守在最平凡的崗位,用生命全部的能量丈量祖國山河,為國家建設甘當鋪路石?讓我們走近這支英雄的測繪大隊。

開路先鋒——填補神州大地測繪空白鍛造團隊之魂

“經天緯地,開路先鋒”,這是測繪事業的寫照。這項鮮為人知的工作,基礎卻十分重要,從國家的發展規劃到每一項建設工程,都需要測繪工作者繪製精確的地理坐標。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業待興,國防和經濟建設急需測繪依據,而舊中國留下的測繪基礎非常薄弱。為盡快改變這一局麵,1954年國測一大隊在西安成立。

珠穆朗瑪峰,地球之巔。新中國成立初期珠峰的相關數據被外國“測量權威”壟斷,我國版圖上的這一製高點也隻有使用他們的數據。國家提出“精確測量珠峰高度,繪製珠峰地區地形圖”。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就落在了成立不久的國測一大隊肩上。

1966年、1968年、1975年,國測一大隊三次挺進珠峰地區。特別是1975年,8名隊員聯合軍測、登山隊向珠峰頂峰發起衝擊。

“珠峰地區環境極為險惡,那時的裝備保障條件十分簡陋,我們每人身負四五十斤重的儀器,還要攀懸崖爬冰山,避冰縫躲雪崩,十分艱苦,但沒有一個人提出後撤。”當年的隊員之一、如今76歲高齡的鬱期青回憶。

在海拔6120米高度做珠峰測量大氣折光試驗時,他們中有4人患了“高山厭食症”,頭痛惡心,4人8天僅吃了1斤多大米、一點點煉乳。每天要工作十幾個小時。

鬱期青現在還清晰記得,在完成7050米珠峰天險北坳的重力測量後,自己因長期疲勞抵抗力下降,出現肺水腫,被緊急送往日喀則野戰醫院搶救40多天。36歲的他體重由原來的70公斤降到35公斤,牙齒幾乎掉光。

隊員們在生命禁區奮戰80多天,最終將測量覘標牢牢矗立於珠峰之巔。1975年7月23日,中國向世界宣布珠峰海拔高度為8848.13米。這個精確的“中國高度”,迅速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全世界的承認。

時隔30年後的2005年,由於地殼運動、氣候變化等導致珠峰高程發生變化,國測一大隊再次承擔了測量珠峰的任務。參與的隊員換了一批年輕人,裝備設備比過去先進,但一樣要麵臨惡劣的環境,不可預知的危險。

隊員白天忍著缺氧頭痛堅持作業,晚上蜷縮在零下30攝氏度的帳篷裏。為了操作儀器,隊員任秀波、柏華崗冒著失去雙手的危險,在零下40攝氏度的空氣中脫掉了手套,史無前例地把重力測量推進到了海拔7790米的高度。

就是靠著這樣“不要命”的勁頭,隊員們僅用1個多月時間就在青藏高原布下了覆蓋30多萬平方公裏的監測網,在珠峰腳下布設6個交會點位,並於5月22日成功進行珠峰登頂測量。2005年10月9日,珠穆朗瑪峰的新高程數據8844.43米向世界公布。

61年來,國測一大隊承擔了一大批高原、荒原、大漠地區的國家基礎測繪任務。測繪隊員們常年在高寒缺氧、風雲莫測的土地上負重攀登、艱苦跋涉,他們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一次又一次填補了祖國大地的測繪空白。

薪火相傳——用生命、青春、熱血熔鑄對黨和國家的忠誠

國測一大隊是一支能打硬仗、打勝仗的英雄團隊,他們用生命鑄就了“測繪精神”——熱愛祖國、忠誠事業、艱苦奮鬥、無私奉獻。

隊員吳昭璞於1960年在新疆南湖戈壁作業時遭遇斷水斷糧,他把僅剩的一點點水交給隊友讓他們撤離,自己一個人留下來看守儀器和資料。

3天後,隊友從200公裏外水源地趕回來,眼前情景慘不忍睹:牙膏吃光了,墨水喝幹了,身高1.7米的吳昭璞已幹癟不足4尺,口含黃沙十指深深插進沙土,然而,儀器被他的衣服捂得嚴嚴實實,資料保護得整整齊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