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時代意義(1 / 3)

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時代意義

國際觀察

作者:戴旭

發生在20世紀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有史以來,涉及國家最多,參戰軍民最多,傷亡人數最多,損失財富最多的戰爭。中、美、蘇、英四大國當年代表並帶領世界正義力量,以鐵拳砸碎德、意、日法西斯等邪惡勢力奴役世界的帝國夢。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改變了世界政治的性質:以蘇聯和中國為代表的人類新型文明政體,在二戰中成為歐亞陸地戰場的中流砥柱,圍困和殲滅了德日法西斯軍事主力。世界共產主義運動乘軍事聲威風靡四海,殖民地解放運動在戰後迅速鋪開,老帝國解體,眾多國家從西方數百年的奴役下獨立出來。近代以來西方掠奪和控製世界的進程,至此被逆轉。新中國的崛起,更讓世界呈現出全新的圖景。

曆史沒有走遠,政治還在繼續。今天,新強權橫行的魔影幢幢,老帝國幽靈死灰複燃的鬼火閃爍。北約和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戰略對峙,美國實施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歐亞大陸烽煙四起的顏色革命,以及宗教極端主義肆虐中東,縷縷烽煙重疊,隱隱浮現世界諸多安全危機的輪廓。此時回望二戰,傾聽曆史的耳語,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國參加並取得勝利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終結了以歐洲為中心的舊世界格局

自15世紀地理大發現開始,西方(主要是歐洲部分國家)開始主宰世界,中國在印第安人之後,成為西方列強的獵物,人民被奴役,財富被掠奪,國家被割占。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開始衰落。美蘇爭衡世界,中國異軍突起,世界政治中心發生了曆史性的轉移。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以寧死不屈的意誌拖住了日本軍事主力,使德意日法西斯同盟的鐵壁始終沒有合攏。為此中國付出3500餘萬人的傷亡代價,是世界參戰國家中傷亡最多的。

八百多年前宋朝和蒙古大戰時,宋將在合川東釣魚山擊斃蒙哥汗,龍卷風般橫掃前進的蒙古大軍立即停止攻略行動,歐洲和中東的許多國家由此免於蒙古的鐵蹄踐踏。中國抗擊日本,雖不能作此簡單類比,但打開世界地圖就能看明白:如果日本南下,二戰亞洲戰場英法美將承受難以想象的壓力,美國可能將失去自美西戰爭以來獲得的全部;而日本如果全力北上配合希特勒夾擊蘇聯,則蘇聯命運堪憂,盟軍歐洲戰場也將不堪設想。美國前總統羅斯福認為,假如沒有了中國,日本立即可以將幾十個精銳師團投入其他戰場。而假如中國屈服,日本將征服世界。

歐亞大陸的東方自二戰後逐漸成為世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在21世紀的今天,大國興衰浮沉的關鍵即在於此。這是曆史賦予中國的又一次戰略機遇,同時,也是對中國能否擔當真正大國使命的嚴峻考驗。

軍事帝國主義時代結束,文化帝國主義時代開啟

二戰是一戰的“續集”,而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本質,是19世紀帝國主義時代的延伸。

從社會進步的角度看,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新技術革命對人類生存方式的最新、最暴烈的一次顛覆。但從戰爭破壞性的角度看,機械化時代的武器飛機、坦克、航空母艦等,已經足以讓人類無法在現有的環境中生存。而核武器的問世,更是到了徹底毀滅人類本身的程度。綿延了幾千年的世界戰爭思維,到此被同歸於盡的噩夢牢牢禁錮。

二戰後,盯著世界地圖上那些古老帝國足跡的美國,戰略思維和戰爭觀念最先發生根本性轉變。根據東西方政治陣營軍事力量旗鼓相當,而意識形態尖銳對立的現實,美國戰略家提出世界將由軍事帝國主義向經濟帝國主義和文化帝國主義形態過渡的觀點,主張美國要有自己的文化戰略和第五縱隊,並不停地用美國創造的“普世價值”去改造別的國家。由此造就了今天世界的政治、軍事生態。

美國不再把社會主義國家集團的軍隊作為主要對手,而是把攻擊的重心對準對方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美國前總統尼克鬆堅信“攻擊思想意識是影響曆史的鑰匙”,並標定“1999不戰而勝”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