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曆史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仔細梳理習近平的公開言行,此番言論並非其興致所至的即席發揮。在不少場合,習近平都態度鮮明地表達出對傳統的重視。從中華文化中汲取力量成為習近平治國理政的鮮明風格。
人民日報社近日組織編寫了《習近平用典》一書,揭秘了習近平最常用的曆史典故。書中收錄了習近平重要講話和文章中引用的典故135條,並逐條對其背景義理和現實意義進行了解讀,是了解習近平語言風格,執政理念的重要參考。
◎借古警今: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習近平《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典出】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周易?係辭下》
【解讀】《周易》亦稱《易經》,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周易?係辭》是孔子闡釋易理的文字,這段的意思是,君子在國家安定的時候要不忘危險,國家存在的時候要不忘敗亡,國家大治的時候要不忘變亂。
這種憂患和責任意識是習近平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底色。“全黨必須警醒起來”,2012年習近平一上任就為全黨敲響了警鍾。緊接著,習近平發出“整風”動員令,並從生死存亡的高度來認識和解決腐敗問題。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習近平引用《道德經》中的名句“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再次告誡全黨要增強憂患意識,學會“下先手棋”,方能立於不敗。
◎重拳反腐: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
習近平《擺脫貧困?幹部的基本功——密切聯係人民群眾》
【典出】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則其以私罪至某,贓罪正入已至若幹者,非複過誤,適陷於深文者也。——蘇轍《上皇帝書》
【解讀】句中的“腹心”即肚腹和心髒,比喻要害或中心部分。意思是,清除百姓的禍患,如同去除自己的心病一樣。蘇轍把百姓疾苦提升到“腹心之疾”的高度,意在說明“去民之患”刻不容緩,不可稍懈。
“不是沒有掂量過,但認準了人民的期待。”對人民群眾來說,各種消極腐敗現象、各種特權現象無疑就是“禍患”,也最令人痛恨。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打虎拍蠅”,既防止“縱蠅為害”,也決不“養虎為患”;既要治標,也要治本,始終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不定指標、上不封頂,凡腐必反,除惡務盡,用實際行動激濁揚清,回應著人民的期待。
◎推行法治: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
習近平《在新疆考察工作結束時的講話》
【典出】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韓非子·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