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秣兵(一)
秣兵乃是大秦太祖皇帝所定下之兵製,其為每三年,於十二月初一,各地非絕對要塞駐守之防軍將領,必須將其六成有五之部兵眾帶回京師,受皇帝檢閱,如新皇上任,則需於即年秣兵,可不受三年之製。若膽敢有不遵循此兵製者,對其以謀反之罪論處。
太祖皇帝所定的秣兵製度,便是與當時大秦境外環境有關。
當年大秦初建,以匈奴為首的眾大小之國對其虎視眈眈,屯兵與大秦邊境,更是前後不定期地與大秦邊境守軍發生不大不小的摩擦,因大秦國土太大,有六國與其接壤,所以防守兵力就相對有限,太祖皇帝要提防六國的不軌之心,在他們調動兵力的時候,難免要隨之把兵力四處調動,而如此頻繁的調動是十分消耗國力,若是長此以往,大秦就不是被他國打倒,而是被自己給拖垮。
在這危機關頭,太祖皇帝最終想出一個破釜沉舟的法子----秣兵。
太祖皇帝這樣的做法,便是想集中兵力,若有哪方膽敢冒頭來犯,便一舉將其擊滅,以達到震懾四方之目的。
太祖皇帝的第一次秣兵,目標直指的是正在騷擾大秦西北邊境的室韋部,以二十萬兵力的絕對優勢將室韋部囤積與大秦西北邊境的九萬騎兵全殲。
當時北部強大的室韋部整個部庭也不過才十五萬士兵,室韋部九萬騎兵被殲滅之後,與他和大秦比鄰的弱小契丹部見機吞下了室韋南部領土,並願與大秦簽訂有關和平與共同進退之條約,後宣誓依附與大秦之下,為大秦屬國。
太祖皇帝基於種種考慮,沒有對突然冒起的契丹部開戰,而承認其屬國的地位。
契丹部吞並的室韋部南部全麵領土,相當於室韋部領土的一半,又因為依附大秦,便給了這小部眾一大發展助力,與北方的室韋部,西邊的匈奴相抗,慢慢地壯大起來。
而室韋王庭基於契丹部和匈奴的壓力被迫向北方遷移去,大秦便消除了一大敵手,算是得到了契丹部這一助力,並且暫緩了北疆壓力。
太祖皇帝收兵回師之後,與大秦接壤的各國行為都收斂了不少,其中更有派使者來大秦簽訂某某和約,如此大秦得到了寶貴的時間修養生息,為太祖皇帝後來的征戰彌補並積累了不可或缺的實力。
以當時大秦內外的情形,太祖皇帝之後的四處征戰,擴大疆土,這秣兵製度實是非常高明的舉動,可是太祖駕崩之後,後世的子孫再無其宏圖大略,把太祖皇帝晚年打下的疆土在太祖皇帝駕崩的一年內全部丟失,幸運的是他們守成還是有餘,北疆仍依長城之險,拒卷土而來的最大敵人匈奴之師,南疆退守戎漢二州,翻身過來的南詔與吐蕃戒於秣兵之威不敢有所舉動,東臨大海,無憂。
三百多年來,曾有幾任頗具文治武功的皇帝借著秣兵之勢帶兵擴大過疆土,可惜的是,長長的南疆戰線上,吐蕃貧瘠與南蠻的惡山窮水之地讓大秦如嚼雞肋,心不在焉地再後來的皇帝手中丟掉。北疆戰場上,大抵都是來來往往,今天這地是你的,明天為了抵抗遊牧騎兵,不得不考慮戰略,放棄這一馬平川的土地。是以到了如今,大秦的疆土雖說沒有擴大,但也不至於減少了多少,而這秣兵製度被秦家的孝子尊為祖製沿襲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