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李姓,李者征,征火也”什麼意思?我反複思考著“君李姓,李者征,征火也……為輔”,難道是說李氏為輔?
我當即大駭。李通李軼把這話說給劉秀,是要鼓動劉秀造反嗎?百姓甚思漢這是天下人的共識,王況讖言“漢家當興”沒什麼稀奇,但為何要特別說“荊楚興”?難道是指這個複興漢試之人出自荊楚一地?
我從來對讖緯之言都是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因為它是一個很怪異的事情,是對未來的一種政治預言,不信,因為它實在是虛無縹緲的很,但是一語成讖的事情也曆曆可數,又讓我不得不信上三分。如秦時,那句讖言“亡秦者胡”,世人皆以為大秦會被胡人滅掉,於是始皇命蒙恬將軍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結果,卻亡在二世胡亥手裏。
這是比較著名的,而其它小的讖緯成真之事,多如牛毛,前段時間新朝國師公劉歆的讖言“白衣之會”,皇後、王臨之死,也成了事實。萬事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於是我開始頻頻思量著荊楚地區比較拿的出手的起義軍。
南郡人秦豐,頗有信義,年初,聚集部眾將近一萬人起兵造反,頗受擁護。聽大哥說他年少時遊學長安,學律令,回鄉為縣吏,後來新地王莽該南郡縣為黎丘鄉,不久秦豐就造反了,新帝王莽派人鎮壓,無功而返。
難道指的是他?我才冒出這個念頭隨即又否定了。不可能,既非劉氏血脈,又非李姓,王況指的肯定不是他。
那麼還能拿得出手的荊楚地帶的起義軍,就剩由山賊山寇組建的農民起義軍了。因其駐紮在荊州一帶的綠林山,所以這支義軍又被稱為“綠林軍”,而朝廷上為了鄙視像山東樊崇、河北銅馬等地的起義軍,於是稱之為“盜賊”。
我心下思忖。不會吧……這樣的農民軍,曾經身為領導人之一的馬武,率領群眾反抗王莽派來鎮壓他們的荊州牧,馬武用鏈鉤鉤住了荊州牧車上擋泥的裝飾板,殺了在車上陪乘的人,卻始終不敢殺害州牧,還毫發無損的將那位荊州牧送了回去。殺個州牧都不敢,會有複興漢室的宏願?再說了,他們隻不過是貧苦民眾聚集在綠林山,平日裏打劫一些豪門地主的家產,搶奪婦女會山寨,希望有個女人能暖床,但願能有一口飯吃罷了。
如果沒有好處給他們,為什麼要冒死去複興漢室?
那麼,荊楚一帶還能有誰能擔得起王況口中的漢室當興的君王呢?我思來思去,隻想到了一個地方,舂陵蔡陽劉氏,那個天天把複興漢室掛在嘴上的,人稱大俠士的劉縯。
好吧,我很不相信像他劉縯這樣張弛又不知何為隱忍不發,何為韜光養晦的人能當得起天下。
“我送你回府吧,路上難民太多,萬一再把你劫下來,後果不堪設想。”
思緒被打斷,我這才抬起頭來看了看四周,李通李軼早已不知去向。快到陰府大門前時,劉秀忽然停下道:“進去吧,我先告辭了。”
我思量了一下笑道:“怎麼說你救了我,我心中很感激,不如進去喝杯茶吧。”
劉秀頓了頓,笑道:“我還敢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