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北京胡同的布局脈絡(1 / 3)

2.北京胡同的布局脈絡

城市的脈絡,交通的衢道,百姓的場所

北京胡同的布局脈絡最早可追溯到唐遼時期,遼南京即唐幽州,位於今北京舊城的西南部,其城的四方大約是:

東城牆位於宣武門大街西側,菜市口南的爛漫胡同即是遼南京的東護城河。

西城牆在今廣安門外南觀音寺往北至會城門村稍西一線。每麵兩個城門,城內主幹大街呈“井”字形相交排列,與長安城中的東、西兩市的布局大致相當。幽州城的府衙和遼南京的宮城都位於城的西南部,城的東南隅即是著名的憫忠寺(今法源寺)。公元1151年(金天德三年)金海陵王擴展遼南京為金中都,北城垣仍在原線未動,擴展東、西、南三麵。

南城牆在今陶然亭、廣安門外的三路居、駱駝灣一線。南鬧市口是遼南京北城牆上的栱宸門。

北城牆延伸至今西單以南頭發胡同,位於受水河胡同(即臭水河胡同)的南麵,是遼南京城的北護城河。

1965年對金中都進行了考古勘測,其東北角在宣武門內翠花街,西北角在軍事博物館以南的黃亭子,西南角在豐台區鳳凰嘴村,東南角在今北京南站(永定門火車站)稍南的四路通。

根據金中都宮城大安殿遺址和南城垣東段的水關遺址(今建為遼金城垣博物館)發現,其四麵有十三個城門,東、西、南各三個,北麵四個。它沿襲了唐遼舊城的布局風格,裏坊式的街道沒有改變,隻改建了宮城;但在新擴展的部分,則按北宋汴梁的開放式街巷重新進行了規劃建設。

在金中都西南部鑽探出來的街道皆為東西向平行的胡同。東部擴出去的部分較狹窄,已有東西向主幹道,胡同隻能是南北向。宣武門大街以東的胡同,像椿樹胡同、陝西巷等,都是南北向的。

所以,金中都的城市規劃是兩個係統的結合,唐遼舊城中沿襲了唐代裏坊製的街道,新擴展部分則采用了新的平行胡同的布局形式,元大都城充分發展了這種開放式的新街巷規劃。

元大都城是忽必烈於1267年(至元四年)興建的。他舍棄了金中都宮城之廢墟,在金中都東北郊以瓊華島為中心,東建宮城和禦苑,太液池西岸南建隆福宮,北建興聖宮,三宮鼎峙,構成了元大都城的宮苑核心,在全城中央偏南。城平麵呈長方形(7600×6700米),有十一個城門,東、西、南各三個,北麵兩個。

今天的北京舊城是明清時期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上改建而成的,永樂十七年(1419年)明成祖定都北京,拓展了南城垣,從東西長安街一線南展至今正陽、崇文、宣武三門一線,構成了明清北京城的內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加築外城。

清代北京城大體依明代之舊,隻對皇城內的布局進行了改動,全城的規劃和街道布局,沒有變化。北京舊城可以分為三個地區,東西長安街以北至北城垣,包括故宮、三海和皇城,是元大都的舊街區;東西長安街以南至前三門是明永樂新開辟出來的地區;北京外城則是明嘉靖以後的新建區。北京舊城的這三個城區,形成於三個不同時期,因而各有特點。

首先分析北京舊城東西長安街以北的元大都舊城區。這個城區的街道布局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即在城門內的南北向和東西向大街之間,東西向平行的胡同等距離地分布著,十分整齊。一個城市的規劃中,街道布局是這個城市的基本結構,而城市內主體建置的布局則是這座城市職能性質的體現。

元大都全城是由九條南北縱街和九條東西橫街,以及在東西城垣上兩城門之間的等距離的22條胡同構成的街道網絡,這是從北宋汴梁城以來逐步發展形成的城市規劃街道的定式,可以說是中國古代都城史上城市規劃的最後經典之作。

元大都的宮苑在全城中央偏南,宮苑之北的海子沿岸則是其市場集中地。太廟在宮苑的左側齊化門內,社稷壇在宮苑的右側和義門內。這個城市規劃的基本概念是符合《周禮·考工記》所說的王城之製的,形式上遵從了《周禮》,但在實際的城市規劃中,卻從中古時期封閉式裏坊製的城市規劃,改變為開放式街巷製的城市規劃,這在中國曆史上和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史上,都是一次劃時代的變化。今天北京舊城東西長安街以北至北城牆(即今天之北二環)之間的街道布局,仍然維持著元大都的原狀。這些北京舊城中保留的元大都城街道的痕跡,不但是極其寶貴的中國曆史文化遺產,在世界文化遺產中也是獨一無二的,極具科學價值。

從某種意義上說,四合院可算做北京城的“縮微品”。它實際上是一個大圈子中的小圈子。盡管後來大圈子(北京的城牆)拆掉了,小圈子(四合院)也大多名存實亡,但“圈子意識”卻已成為北京人的一種“集體無意識”,積澱於北京人的心理深層,甚至形成北京人的一種文化性格。

生活在胡同的人們,一家一戶錯落有致地分布在一片開放式的地麵上,住戶可以很方便地與鄰居見麵、交往。這種居住方式培養了人們尊重、忍讓、欣賞、愛惜的美好品格以及分享快樂和美麗的良好心態。對孩子來說,也能從小培養與人打交道和合作的能力。

井田製與王城道路

井田製是中國古代經濟形態的一種,孟子的解釋是:“方裏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翻譯成現代漢語,大意是:一井土地為一平方裏(周裏)。一井九百畝,井的形狀是正方或者長方的,平分成九份,每一份便是一百畝。中間的一份是公田,其餘的八份是私田。每一戶農民擁有一百畝土地,八戶農民便擁有八百畝土地。春耕秋收時八戶農民首先要耕種、秋收公田,之後才能經營自己的土地。《詩經》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正體現了當時的經濟製度。如果在九百畝的土地上劃出九等份,用漢字形象化表示,必然是“井”的形狀。這樣的土地製度被稱為井田製。

在井田製的土地上耕種,為方便管理,農民要規劃道路,挖出溝渠,定出邊界。井田中的道路,南北稱阡,東西稱陌。這一土地製度,正是王城思想在城市建設中的鮮明反映。

簡單地講,王城是正方形的,在王城中規劃出九等份,中間的一份是宮城,周天子居住的宮城,相當於井中的公田;其餘的八份是裏,居住百姓,相當於農戶的私田。為了方便居民出行,王城中築建的道路,東西方向的稱經,南北方向的稱緯,這就形成了王城中的幹道。同樣,在百姓所居住的裏內也要開辟道路,構成了王城道路網絡中的支路,即稱為巷。這些道路:經、緯、巷,相當於井中的阡陌。元以後,巷,這種細微的道路形態,統一表現為胡同形式,明清以後演變成北京所有小的道路的代名詞,成為北京城市建設與城市文化的重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