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園之一的靜明園(1 / 1)

三山五園之一的靜明園

靜明園,位於北京海澱區的玉泉山小東門外,頤和園昆明湖西。占地75公頃,其中水麵13公頃。為“三山五園”之一。

玉泉山,是金元以來的“燕京八景”之一,名為“玉泉垂虹”,清乾隆時改稱“泉趵突”,並賜為“天下第一泉”。玉泉山最早的建築,為金章宗避暑的芙蓉殿,也稱玉泉行宮。

至明代正統年間,明英宗在此建上、下華嚴寺,及金山寺、崇真觀、望湖亭等建築。

清康熙年間在芙蓉殿的基礎上擴建成行宮,初名澄心園,後來康熙皇帝將之更名為靜明園。

到了乾隆年間,又大規模地進行了擴建,形成了“靜明園十六景”,時為靜明園的鼎盛時期。其中“玉峰塔影”、“裂帛湖光”、“玉泉趵突”等飲譽京都。

玉峰塔,建於清朝的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在下江南的時候,在鎮江的金山寺見到了高大巍峨的慈壽塔,心生敬仰,就命人將塔繪製成圖,回北京後於玉泉山的主峰上建起了這座玉峰塔。由於在塔中供奉著定光佛像,因此也被稱為“定光塔”。

玉峰塔是一座八角形的樓閣式磚塔,塔高47.7米,全身淺杏黃色,上下共7層。塔身坐北朝南,一、三、五、七層的東、西、南、北四麵閣開一座券式門,其他各麵開拱券式鏤花漏窗。

二、四、六層的門場與之相錯落。這樣的交錯布局可以防止塔身開裂。每層之間有專仿木的鬥拱,承托著磚雕的塔簷。簷角下懸有塔鈴。塔頂由八條垂脊交彙而成,上置葫蘆寶珠形銅刹。

玉峰塔內有石製階梯可以盤旋而上,各層中有3個壺門式佛龕,佛龕兩邊的楹聯是乾隆皇帝親手撰寫的,但字跡已經風化模糊了。

雖然玉峰塔是按照金山寺的慈壽塔的樣式建造,但它結合了北方的氣候地理特點,塔身沒有慈壽塔的護欄,每層的塔簷外伸得較短,這樣可以抵抗北方猛烈的強風。

玉峰塔挺拔的身姿映照在頤和園昆明湖水麵上,就成了靜明園十六景之一。乾隆皇帝將此景命名為“玉峰塔影”,並即興題詩《玉峰塔影》。

華藏塔,為八角七級漢白玉石密簷式塔。澄照關,關上雉堞相連,高逾6米。楞伽洞,洞中藏有大量的清代密宗和摩崖造像,藝術價值極高。

至明代正統年間,明英宗在此建上、下華嚴寺,及金山寺、崇真觀、望湖亭等建築。

靜明園全盛時期,山上有玉峰塔、妙高塔等4座不同形式的佛塔,有“塔山”之譽。山之南有“廓然大公”“涵萬象”等庭院。

聖緣寺琉璃塔和頤和園的華承閣琉璃塔形製是一樣的。聖緣寺在玉泉山的西麓,是一座規模較小的佛寺,琉璃塔矗立在寺內的一個小山坡上。

這是一座樓閣式塔與密簷式塔相結合的琉璃磚塔,塔身呈不等邊的八角形,東南西北4個正麵寬,東南、西南、西北、東北4個斜麵稍窄一些。上下分為3組,共7級。塔身通高16米,整座塔身使用黃綠青藍紫五色琉璃鑲嵌而成。

玉泉山北峰的妙高塔,創建於乾隆時期,則更是占盡了天時地利。塔身潔白,覆缽上鑲嵌著黃色琉璃環帶,再加上藍天白雲掩映的金色塔刹,簡直完美無缺。

玉泉湖,湖中有三島,俗稱“一池三島”。湖之兩岸是“玉泉趵突”,泉側有“天下第一泉”禦碑,可謂全園的景觀薈萃之地。

東山景區有影鏡湖,樓閣錯落,叢生翠竹故名“風篁清聽”。湖東岸臨水有“延綠廳”水榭,西岸為“影鏡涵虛”一景。湖南岸有“分鑒曲”“寫琴廊”等景觀。

此外,還有一組園內最大的建築群,坐東朝西,中有東嶽廟,院落四進,分別供有東嶽大帝、吳天至尊和玉皇大帝等。東嶽廟之南有“聖緣寺”,也為四進院落,其中第四進院落有琉璃塔一座,別具姿態。

東嶽廟之北為“清涼禪窟”,是一座小園林,正殿坐北朝南,中有亭台樓榭曲廊相接,錯落於假山疊石之間。這是一組佛道並立的建築,是當年佛道合一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