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有了人性。人性是天生的也謂天性。
人的天性是什麼樣子的呢?
且說孔子的儒學,分了兩派: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
孟子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他認為人性本善。用仁義禮智來教化,就人人都可以為“堯舜”。
而有惡是因為不重教化和受醜惡環境影響。他自己仿佛就能驗證。
孟母三遷,把家搬到有利於讀書的學堂附近。
這樣的環境影響使原本貪玩的孟子苦學成了聖賢。
不同者荀子,否定了孟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餓就想吃,冷就想暖,勞累想休息。
喜利益,不喜傷害。這些是太內生的私欲。因而,有爭奪和戰爭。
世上之惡源於人的這樣的天性。所以聖人要申明禮義來教化眾生,使人向善。
世人會有這樣的事:餓了去捕魚來吃,下鍋煎它時又覺得它掙紮的可憐。於是便放生了它。
可又餓的難受,就去又捕回了魚。捕放之中,有的人最終餓了肚子,也放生了魚。
有的人最終同情著魚也吃了它。人性似乎既善又惡。所以它天生就是雙重的。
道家說:陰陽二氣構成了萬物。那麼人的天性也是由善惡合而構成。
愚見:人初本性分兩極,善惡均衡天道理。
善心能使精神上得到滿足。惡欲能使物質上得到享受。後者更為誘人。
人要想生的長久就不能隨欲而行。任憑自生自滅。
如果這樣惡欲就會膨脹,善心就會枯萎,人性就會扭曲。必會傷身損命。惡欲要節製。
約束,但不可不能一點不留的把它消滅到極至。沒有私心沒有欲望。生命的熱情也便沒了。
因此惡極天滅,善極自終。
道德品質不是人性的善惡本身。
人的天性決定了人的行為,行為體現了道德。
怎樣端正自己的行為呢?根源在於平衡自己天性中的善惡。
說起來這是個方法論問題,其實是一個對生命的理解問題。
在我看來,人的成長是一個不斷被汙染的過程,隻不過有些人能夠通過汙染超越汙染,有些人則不能。
而童年是反汙染的,是最接近生命本意的,也是最能體現天性的。
中國漢語有一個詞叫天性。它是和人性對應的一個詞。
這些年,人們過於強調了人性,卻忽略了天性。
而我覺得,作家的使命可能就是傳達、傳承這個“天性”。
隻要我們回頭去看看那些流傳下來的文字,那些像火種一樣流傳下來的文字,能夠讓人百讀不厭的文字,我們就知道什麼叫生命力。
目前,我們還沒有碰到哪部文學作品是因為人們出於喜悅,出於生命本質渴求而讀一百遍(至少對我是這樣),但是確有一些文字,是我們願意每天都誦讀的,而且每讀一次都有大歡喜,都有新收獲,可謂法悅為食。
這些文字肯定是傳承“天性”的文字,而不是現代人所謂的“人性”的。
當然,當天人合一時,人性即天性。
但當天人嚴重的不和諧時,那麼人性就不是天性,可能就是別的什麼性了。
吳誌成並不是天生就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小人,也不是一個隻會拿別人的人生開玩笑。
說白了他也是個受害者,而害他的人確是他自己。
所以他才會成為這世上最可伶的人。可即便這樣,他還是選擇了一意孤行。
這次顧美清被他折磨了隻剩下一口氣,那也就意味她將成為他的棄子,當然他也不會這麼快就放過顧美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