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弱點(1 / 3)

恐懼心理是人人都有的。

有一個罪犯,在逃期間終日裏魂不守舍,連晚上睡覺都不敢脫衣服,以便於夜間突然遭到抓捕時,能夠順利脫逃。

由遠而近的警笛聲更是讓他膽寒,看到警察就想撒腿狂奔。終日裏繃緊神經,捏著一把汗,生活在無盡的恐懼中。

置身於此情此景者,沒有不後悔的,因為犯罪過程,就是揮之不去的陰影。

這種陰影的具體解釋就是對總有一天會被繩之於法的一種恐懼。

這是做錯事的人的恐懼。

即使是沒有做錯事的人,也會對很多事情產生恐懼心理。

如:你身上攜帶大量現金,即使有小孩用一把玩具槍突然對準你,也能嚇得你靈魂出竅。

因為你對失去這些現金極恐懼。

恐懼,是一種人類及生物心理活動狀態;通常稱為情緒的一種。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恐懼是一種有機體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景而又無能為力的情緒體驗。

人人都有恐懼情節,要善於利用別人的恐懼,達到“殺雞儆猴”的效果。

馴猴人就是這樣來馴服猴子的:相傳猴子是最怕見血的,馴猴的人首先當麵把雞殺給它看,叫它看看血的厲害。

才可以逐步進行教化。

捉猴子的人就采用這殺雞戰術,不管它怎樣頑強抗拒,隻要雄雞一聲慘叫,鮮血一冒,猴子一見,便全身軟化,任由捉獲了。

所謂“殺雞儆猴”,即是“殺一儆百”,有威脅恫嚇之意,這是權術,是馭眾手段。

在意見紛紜、工作受到許多阻撓的時候,為使步驟劃一,法令貫徹執行,非以嚴厲手段對付不可。

相傳,薑子牙不僅是個“釣魚”高手,同時也是將“殺雞儆猴”手法運用到極致的政治家。

薑太公滅了商紂,周朝立基之後,要使用一批人才為國家效力。

在齊國有一位賢人狂橘,很為地方上人士都很推重。

薑太公慕名,想請他出來做事,拜訪了三次,都吃閉門羹。

薑太公忽然把他殺了,周公但想救也來不及,問薑太公:“狂橘是一位賢人,不求富貴顯達,自己拙井而飲,耕田而食,正所謂隱者無累於世,為什麼把他殺了?”

薑太公說:“四海之內,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在天下大定之時,人人應為國家出力。

隻有兩個立場,不是擁護就是反對,絕不容有猶豫或中立思想存在,以狂橘這種不合作態度,如果人人學他樣,那還有什麼可用之民。可納之餉呢?

所以把他殺了,目的在於儆效尤!”

果不其然,此事一出,那些原本不將周朝放在眼裏的人都隱居下去了。

正所謂“敬酒不吃吃罰酒”,薑太公的做法不用一兵一卒,就鏟除了隱患,這與曆史上諸多事件的解決辦法不謀而合。

正如“治亂世,用重典;治亂軍,用嚴刑。”

孔子誅少正卯,雖然不合情理,但權術奸詐,卻因這一刀而使得權臣畏懼,市井安然。

孔明於揮淚斬馬謖之時說:“昔孫武所以能製勝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紛爭,兵交方始。

若廢法何以討賊,不明正軍律何以服眾?”這就是平亂與治亂的權術,是殺雞儆猴的妙用。

他們實用的恰恰是人們的恐懼心理。

行走職場,必要的時候也要利用別人的恐懼心理來消除對自己不利的事情。

人人都知道“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