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得失(1 / 2)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這是謫仙人李白得意時的詩句;“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則是同一個李白失意時的詠歎。

李白原本也有很大的抱負,想走以文致仕、匡時濟世的道路。任何人都要在得意與失意的交替中度過的。

人有得意,就會有失意,得意與失意並不孤立存在,而是相輔相成,要求的越多,失去的就越多,凡事適可而止。人總是生活在得意與失意之間。

得意時,如沐春風,如飲甘露;失意時,如嚼黃連,如飲苦酒。

所以,每個人都希望生活在得意之中,每個人都不願意過失意的日子。

得意時短暫,失意有時卻是長久的。得意時如同浸泡在蜜罐裏,失意時,會如黃連苦不堪言。

在事業小有成就時,人們羨慕你的時候,你就會驕傲自滿;學習上有進步得到老師的誇獎時,你會洋洋得意。

這樣的得意容易滿足現狀不會前行,一次次的得意卻是失意的開始。

世事變幻無常,如同海浪有大起大落,自己的事情洋洋自得時,會對很多事情感到滿足,不會銳意進取,而是過一天算一天。對一些事情少了心理防備。

人生就如出牌,一旦牌出錯,就會是殘敗的結局。

有得意必有失意,得意是失意的根源。究其根源,還是要在自身找原因,自己很容易滿足於現狀,一次次的得意會發展成失意。

在求學路上,由於一次考場上的失利,就如霜打的茄子抬不起頭,到了工作上,由於某種原因挫敗了自己的信心與決心,事業就會一無所成。

在求愛的路上,遭到拒絕,很沮喪,一次次的失意,使人失去了信心,使人沒有了勇氣去麵對現實。

麵對生活,得意會讓人失去鬥誌,得意會讓人原地踏步,什麼事情都處於原來的狀況,沒有新的進展。

得意讓人看到的是鮮花與掌聲,一次次的得意讓人缺少了竟爭意識,更讓人看到身上的壓力,這種壓力是自己給自己帶來的。

人生逢官場升遷,事業有成,結婚生子,金榜題名,這些事情足以讓人歡喜,讓人得意,總要在得意過後,保持大腦的清醒。

人生不一定要追求所謂的名利,權勢,這些名利,權勢隻是身外之物,一些被名利,權勢的枷鎖牽絆著。

失意就如一麵鏡子,照亮方向;失意就如一根繩子,失意的時候找到自己的定位,奮勇前進,才會讓人不在失意中度過。

人在失意時要有勇氣去迎接新的挑戰.失意不失誌,朝你瞄準你的方向繼續前行.失意泰然,失意時也不要太在意,做好自己的事,能滿足自己的要求就行了。

失意不失誌,失意不失信心,失意不失勇氣。

人活一世,得意的少,失意的多,得意時不要居高自傲,失意時也不要垂頭喪氣要挺起腰杆做人。

得意與失意隻在一念間。不管得意與失意有多少,人都要學會泰然處之得意就是順境,失意就是逆境,逆境中讓我們奮發,讓我們進取。

我相信,車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得意與失意,是人生的“調味品”,沒有得意,就沒有失意;沒有失意,就沒有得意。

得意的時候,不忘形;失意的時候,不灰心,這才是對待人生的正確態度。

有位高傲的富婆,在一家非常昂貴的餐廳裏,一直抱怨這樣不對,那樣不好。侍者耐著性子直賠不是。

但這位富婆的氣燄反而越發囂張,隨而指著一道菜對侍者說,“你說,這叫做食物?我看連豬都不會吃!”

侍者終於按捺不住,對這位富婆說:“太太,真的是這樣嗎?那麼,我去替妳弄點豬吃的來。

一個是“心中無半點善意”,一個是“胸中無半點寬容”,真是道盡現代人典型的交往模式,再看看下麵二則夫妻的對白。

丈夫:“聽妳講話就像是一個白癡。”

太太:“你難道不曉得隻有這樣,你才會懂?”

“拿去洗衣店的襯衫拿回來了嗎?”

丈夫問“我是你什麼人,女傭嗎?”

妻子回答“當然不是,”他頂了回去,“你如果是女傭的話,至少應該懂得怎樣洗衣服。”

我們經常掉進一個陷阱,就是爭論必有輸贏,在所有的爭吵事件中,大家都堅持自己的觀念,將之視為金科玉律,不肯退讓。

我常開玩笑說,這就是所謂的“禮讓”-----不管自己有沒有“禮”(理),別人都要“讓”。

更重要的是雙方都不願意放棄說“最後一句話”。似乎誰說了最後一句話,不管有理無理,誰就是勝利者,以致爭吵不休。

想解開纏繞在一起的絲線時,是不能用力去拉的,因為你愈用力去拉,纏繞在一起的絲線必定會纏繞得更緊。

人與人的交往不也一樣,很多人隻知道“得理不饒人”、“火上加油”,卻不曉得“逢人隻說三分話”、“順風扯蓬、見好就收”的道理,結果關係纏繞糾結,常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