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色香味形的烹飪
烹飪是服務行業裏的膳食的藝術。我國烹飪曆史悠久,“色、香、味、形”則是我國烹飪特色的基本蘊涵。一個好的料理,色香味形俱佳,不但讓人在食用時感到滿足,而且能讓食物的營養更容易被人體吸收。
我國的烹飪藝術是在烹飪曆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發展並豐富起來的。在曆代廚師的調理下,人們的食物越來越好看、好聞、好吃,具有實用與審美緊密相連的特點。
我國烹飪技術肇始於新石器時代。這個時代的烹飪好似初出娘胎的嬰兒,既虛弱、幼稚,又充滿生命活力,為夏商周三代飲食文明的興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夏商周時期,烹調原料顯著增加,又革新炊飲器皿,使菜品質量得到提高,在飲食製度等方麵也有新的建樹。
這一時期,烹調原料比以前大有增多,如稷、黍、麥、菽、麻籽“五穀”,葵、藿、頭、蔥、韭“五菜”,牛、羊、豬、犬、雞“五畜”,棗、李、栗、杏、桃“五果”,米醋、米酒、飴糖、薑、鹽“五味”,說明了食物資源已比較豐富。
烹飪中的動植物原料很多都是人工馴養和栽培的,並已成為主要來源,選料方麵也積累了一些經驗。
這一時期,我國現已出土的商周青銅器有4000餘件,其中多為炊餐具。輕薄精巧的青銅食具登上烹飪舞台,不僅提高了烹飪工效和菜品質量,還顯示禮儀,裝飾筵席,展現出奴隸主貴族飲食文化的特殊氣質。
這一時期,菜品質量有了顯著提高。
一方麵,出現了飯、粥、糕、點等飯食品種,肉醬製品和羹湯菜品多達百種,花色品種大大增加;另一方麵,可以較好運用烘、煨、烤、燒、煮、蒸等烹飪方法,烹調出熊掌、乳豬、大龜、天鵝之類高檔菜式,產生了我國曆史上最早的宮廷宴“周代八珍”。
周代八珍又叫“珍用八物”,是專為周天子準備的宴飲美食。
它由兩飯六菜組成,具體名稱是:肉醬油澆大米飯,稱為“淳熬”;肉醬油澆黍米飯,稱為“淳母”;煨烤炸燉乳豬,稱為“炮豚”;煨烤炸燉母羊羔,稱為“炮牂”;合燒牛、羊、鹿的裏脊肉,稱為“搗珍”;酒糟牛羊肉,稱為“漬”;類似五香牛肉幹,稱為“熬”;燒烤肉油包狗肝,稱為“肝”。
周代八珍推出後,曆代爭相仿效。元代的塞北八珍和天廚八珍,明清時期的參翅八珍和燒烤八珍,還有山八珍、水八珍、禽八珍、草八珍、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素八珍、清真八真、瓊林八珍、如意八珍等,都由此而來。
這一時期還建立了新的飲食製度。如從夏王朝開始,宮中首設食官,配置禦廚,邁出食醫結合的第一步,重視帝後的飲食保健,這一製度一直延續至清代末期。再如筵宴,也按尊卑分級劃類。
此外,在民間,屠宰、釀造、炊製相結合的早期飲食業也應運而生,華夏大地許多重要城市酒肆興盛。
因此,夏商周時期,在我國烹飪史上開了一個好頭,後人有“百世相傳三代藝,烹壇奠基開新篇”的評語。
從春秋戰國開始,曆經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各個時期,我國封建社會統一局麵長,分裂時間短,政局較穩定,經濟發展快,飲食中的烹飪技藝成績斐然。
至明清時期,烹飪迅猛發展,宮廷菜和官府菜大盛。以清代“滿漢全席”為標誌的超級大宴活躍在南北,我國烹飪技術達到了古代社會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