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概股回歸的“外腦”風暴(1 / 2)

中概股回歸的“外腦”風暴

金融

作者:張銘

在中概股的“歸巢”路上,不僅需要由企業組成的“主力部隊”,還需要由第三方機構“外腦”組成的“支援部隊”。兩隻部隊能否協同作戰,CFO將發揮關鍵作用。

此間種種要素與考量,《新理財》攜手普華永道資本市場服務組合夥人李雪梅、普華永道北京分公司稅務及商務谘詢部合夥人李奕,為您細細道來—當初新浪搭建VIE結構首發奔赴納斯達克,便是普華永道助力完成。

回歸:一切恰好

時光拉回2000年,第一波中概股赴美上市潮。彼時絕大多數互聯網公司和高科技公司因不符合國內上市要求,也找不到其他融資渠道,頻吃“閉門羹”。PE、VC力量尚弱,這些企業僅有的融資渠道就是吸引風投。而風投基金多半有海外背景,到海外尤其是美國上市似乎是必然選擇。

15年過去,全球經濟與資本市場發展局勢已經發生巨大變化,一些共通的因素吸引著這些“遊子”歸來。李雪梅細數:一是看好國內資本市場發展,認為回歸本土利於其戰略發展、品牌建設、業務擴張;二是A股走向成熟,證券法修改和注冊製改革令不同盈利狀況和商業模式的企業有了更多選擇;三是中國較快的經濟發展速度和對高新企業業務模式的熟悉令企業在國內資本市場的估值高於美國。

李奕則表示,中國商務部在年初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投資法(草案征求意見稿)》是一個重要的觸發因素。據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孫繼文介紹,新《外國投資法》構建的是“有限許可加全麵報告”的外資準入管理製度。即外國投資者在負麵清單內投資,需申請外資準入許可;外國投資者在中國境內投資,不區分負麵清單內外,均需履行報告義務。對於外國投資者,《征求意見稿》在依據注冊地標準定義的同時,引入了“實際控製”的標準。即:受外國投資者控製的境內企業視為外國投資者;外國投資者受中國投資者控製的,其在中國境內的投資視為中國投資者的投資。

途徑:各有不同

關於中概股回歸路徑,李雪梅表示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李奕則強調,是否回歸、選擇哪個市場回歸,要站在戰略高度來看,企業應從長遠發展進行評估,做出理性選擇。

主板過去比較適合大中型企業,中小板則適用於業務發展成熟穩定、連續3年盈利的企業,顯然都不是中概股最熱衷考慮的。

創業板隻要求最後一年盈利且估值較高,新三板沒有明確的財務指標要求,都是中概股回歸的優先選擇。

李雪梅特別介紹了兩個即將推出的市場:其一,深交所計劃在創業板單獨設立一個層次給輕資產、高科技企業;其二,就是萬眾矚目的上交所戰略新興板。戰略新興板采用更具包容性的上市條件,首先淡化盈利要求,主要關注企業的持續盈利能力;在傳統的“淨利潤+收入”的標準之外,引入以市值為核心的財務指標組合,增加“市值+收入”、“市值+收入+現金流”、“市值+權益”等多種多套財務標準,形成多元化上市標準體係,允許暫時達不到要求的新興產業企業、創新型企業上市融資;此外,還為股權架構或公司治理方麵存在特殊性的公司,預留了上市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