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健民的回歸“心曲”
金融
作者:於躍
今年劇情的急劇轉變讓拆VIE、私有化、中概股回歸等成為了熱頻詞彙。截至7月初,已有近30家中概股公司計劃從美國退市,回歸國內。
中概股回歸潮算是一度搶盡了風頭。然而,在國內這一輪紛紛擾擾的先是站上6124點的A股牛市到 “6·26暴跌”的血雨腥風,再到政府一係列救市行動及暫緩IPO的A股大戲發生後,中概股回歸麵臨多重考驗。為此,《新理財》專訪了2014年6月赴美上市企業—智聯招聘CFO郭健民,讓這位先後經曆赴美IPO熱潮和回歸熱潮的CFO,從CFO的視角談談中概股回歸國內資本市場的一些事。
熱點聚焦
《新理財》:為什麼眾多中概股要拆VIE結構回歸國內證券市場?
郭健民:中概股回歸國內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是國內資本市場的估值非常理想。截至5月末,A股對互聯網企業的平均估值大概是150多倍市盈率,創業板更高,有的互聯網公司達到了380多倍,但是中概股在美國的估值卻低很多,例如網絡遊戲公司平均隻有19倍市盈率左右(A股遊戲公司大概是100倍),估值較高的電商也隻有50多倍(A股電商平均是300多倍)。巨大的估值差異顯然是核心原因。
第二是中國政府公開表示要支持海外上市企業回歸,這個表態非常重要,包括李克強總理提出的“互聯網+”這個概念,鼓勵傳統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轉型。之前在國內上市的互聯網企業當中,真正質量高的企業很少,而由於對收入、盈利的要求和股權結構等原因,很多優秀的互聯網企業都在海外上市。
第三,目前中國資本市場對於回歸的企業提供了多種選擇,比如對於很多因為盈利問題而不能在國內上市的企業,由於新三板的進入門檻低、掛牌時間短和成本低,它可以吸引中概股或計劃海外上市的企業通過拆除VIE架構回歸國內資本市場。此外,未來戰略新興板的推出或為回歸提供便利。
《新理財》:怎樣看暴風科技連續創造的30多個漲停板?
郭健民:暴風科技創造的連續的30多個漲停板很多人都看不懂。這裏麵反映出一個現象:國內優質互聯網企業的稀缺性和投資者對互聯網企業的投資熱情高度不匹配。很多投資者尤其是國內的投資者對互聯網企業的發展前景非常樂觀,也非常有熱情,再加上上市公司的供應不足,就導致了這種現象。另外,國內多是莊家炒作,投資者結構中又更多是散戶投資者,這種結構也是暴風科技連續30多個漲停的重要原因。
《新理財》:不久前分眾傳媒借殼宏達新材回歸A股被炒得沸沸揚揚,您怎麼看這個事件?
郭健民:分眾傳媒回歸A股成功的話,就開創了大型中概股先私有化再借殼上市的“先河”。未來越來越多的中概股企業回歸國內會參考它的模式。
CFO的關鍵角色
《新理財》:目前中概股回歸有幾種模式可供選擇?
郭健民:中概股回歸境內,有幾種模式可以選擇。第一是像分眾傳媒這樣,先私有化然後再借殼上市,這是很多企業在做的。但這個模式的特點是需要的時間比較長,比如在美國上市的一家公司私有化的流程,包括拆除VIE架構,大概需要10012個月的時間;私有化之後,還要重新股份製改造、資產重組,如果上主板的話,還要等一到兩年時間。所以現在很多企業比如分眾傳媒會采取借殼上市以盡可能縮短時間。
第二種模式是一些中概股企業並不做私有化,而是先把一部分優質資產剝離出來賣給A股公司,比如永新視博、航美傳媒、ATA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