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時期的化工製陶術(1 / 3)

原始時期的化工製陶術

陶製品是我國先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是人類生活跨入新石器時期的一個重要標誌。同時,陶器是人類掌握的第一種利用化學手段而創造的人工製品。

陶器的燒成是以自然物為原料,通過高溫下的化學反應而創造出的新材料。在高溫環境中,泥坯不但改變了它的自然物的形態,而且也改變了它的本質。

有一天,天空下起了大雨,原本幹爽的泥土被雨水都弄濕了,人在出行時弄了一腳的泥巴。雨過天晴之後,人們發現腳上的泥巴全部幹了,硬硬的,像個瓦罐兒一樣套在了腳上。

原來,人們腳上沾的不是普通的泥土,而是黏土。黏土具有黏性和韌性,遇到水會變軟,可以塑造成各種形狀;而曬幹後又變得堅硬起來,使塑造的形狀定型。

人們驚喜地互相傳告這個發現,於是部落裏的人開始用黏土製作各種容器。

在遠古時期,生活在黃河中下遊的華夏部落,每天都離不開與泥土和火打交道。但就是這泥土與火在某一特定時刻的相遇,成為了流傳至今的陶器。

有一次,部落中的幾個人在一起準備燒烤食物,一時忘記了將盛放物品的容器收起來,當用火燒烤食物時,不小心燒到了容器。這一燒不要緊,竟然意外地把原本有些發軟的容器燒得結實而堅硬。

容器被火燒過的地方已經變黑了,這幾個健忘的人害怕被同伴訓斥,趕緊拿著容器到河邊去洗。結果不但洗不掉黑漬,平時遇水就變軟的容器反而不“怕”水了。

這個新的發現,使人們更加驚喜,於是把黏土做的其他容器也拿來燒。黏土容器經過高溫燒製,都變成了堅實、耐用的器皿。

接著,人們又找來許多黏土,用水濕潤成泥,再塑造成某種形狀的泥坯。等這些泥坯幹燥後,放在火中燒烤,製成了更多的質地堅硬的器皿。於是,影響人類生活千萬年的陶器,就這樣機緣巧合地產生了。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過程中取得的首批重要成果。而由柔軟的黏土變成堅硬的陶器,這是物質的一種質的變化。

黏土是由某些岩石的風化產物,如雲母、石英、長石、高嶺土、方解石以及鐵質、有機物所組成。經過800度以上溫度燒烤,會發生一係列的化學變化,包括失去結晶水、晶形轉變以及低熔點的玻璃相生成等,從而使製品變得致密和具有一定強度。

因此可以說,陶器的燒成是一個化學過程,是人類曆史上最早進行的化工生產。

陶器在燒製之前,首先要選擇製陶原料,淘洗和陳化黏土原料,以及製作泥坯和施加陶衣等。這是保證燒製過程中發生正常化學變化必不可少的準備工作。

當時的製陶原料是經過選擇的。盡管各地資源狀況不一樣,先民還是根據自己在製陶實踐中逐步摸索出的經驗,通常是選擇那些含雜質少、黏性大的黏土為原料。

黃河流域的黃土有很多適合做陶器的黏土,但有些由於其含雜質多,砂粒多,氧化鈣含量高,所以可塑性差,不僅難成型,而且燒成後的質量也差,故不是所有的黏土都能用來製陶。

先民們往往選用沉積土、紅土、黑土或其他顆粒較細的黏土來製陶,道理也在這裏。

華夏部落實際的生活聚居點並不都是在黃河邊,製陶隻能是就地取材,所取的黏土就不一定像黃河邊那樣具有較好的質量。人們在實踐中發展了對製陶黏土的淘洗工序,通過水的淘洗可以除去黏土中的粗大砂粒。

例如在裴李崗文化的遺址中,就曾發現過製陶的淘洗池。

在淘洗過程中,部分粗大的顆粒由於水的浸潤作用而會碎裂,若淘洗後再在水中陳放一些時間,這種潤碎過程會進行得很徹底,從而使黏土的可塑性有很大提高。

由這一經驗人們開始體會到,黏土的可塑性與水分有關,與其濕潤程度有關。具有適宜的含水量是製陶泥料體現可塑性的必要條件。

先民掌握含水量的方法主要憑經驗,用手捏泥,既不粘手,又不開裂,並感到有一定的韌性,即合適了。從現代陶瓷工藝學的知識來看,可塑性隻發生在某一最適宜的含水量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