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奇才4
總統支持原子彈研究
哈恩發現鈾分裂的同時,奧本海默的老師、著名的丹麥科學家波恩正在紐約作研究訪問。
波恩一向反對德國希特勒特權,他運用影響力,協助許多科學家逃離德國,並在哥本哈根他所主持的知名物理研究中心安排他們工作的機會。
波恩這次的美國之行,是在一些研究會議上發表有關原子物理方麵的演說。他也趁此機會非正式地討論歐洲政治形勢,並且為這些流亡科學家們安排前來美國大學的機會。
波恩也和在美國的科學家們一樣馬上就體會到鈾分裂的意義:現在,至少在理論上,可以製造出一個超級炸彈了。他還對鈾分裂做了進一步的研究,並取得了更大的成果。
美國的科學家,在由德國逃出的流亡科學家帶頭之下,開始要求政府撥款支持鈾元素的研究。
1939年3月,這群科學家決定和美國海軍有關人員作第一次會談。恩裏科·費米以曾獲諾貝爾獎之殊榮,被推舉前往紐約與軍方會麵。費米首先說明曆年來的研究成果,並解釋為了製造炸彈仍需突破之處。
為了解決這些技術上的問題,需要政府撥款支助。他也強調這個研究勢在必行,因為科學無國界,美國科學家所做的研究、發明,終究也會被其他科學家發現,不管美國政府承認與否,它必須與德國政府相互較量,看哪個國家先製造出原子彈。
由海軍總司令史丹佛·胡伯所主持的海軍委員會對費米的要求並不十分熱衷,對這些海軍將領來說,這項新型武器太過神奇、不可思議,而那些研究細節又太過於煩瑣。
最後,海軍方麵並沒有撥款協助,隻是口頭上承諾,會再作評估。這個冷淡的反應讓費米十分灰心、失望。
同時,在紐約的這群科學家們都勸阻波恩不要發表他對鈾元素所作的演算結果,因為這些資料不該被公開,一旦發表之後,被德國政府及納粹黨手下的科學家知道,馬上可能利用這些資料著手進行炸彈的製造。
盡管波恩本人也痛恨納粹政權,他卻對保密一事不以為然。波恩深信,科學家是不分國籍的,而科學也因每個研究者將其研究成果公開接受批評、審查才得以延續下去。
自18世紀,以“啟發式”的公開方式取代了早期的秘密研究以來,科學界就一直是以公開的傳統在運作。因此,波恩堅持,研究成果保留不公布將阻礙科技進步,由此所帶來的偏執、互不信任的心態對大家都沒有好處。
波恩和其他科學家仍爭論不止,直到3月18日,居裏夫婦在英國一科學刊物《自然》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其中發表的結果,與波恩所發現的相差不遠。
因為這篇文章,鈾礦的神秘就此公之於世。對這些在美國的科學家來說,一場武器製造競賽就此真正地展開了!
把鈾礦轉變為一項武器,仍有好長的一段路要走。有科學家估計成功的概率大概有10%。這麼低的成功率足以嚇倒大多數人,但是從匈牙利逃亡到美國的3位科學家西拉德、威格納及泰勒卻不願輕易放棄。盡管3人盡力說服政府官員支持這項計劃,但他們的努力卻得不到任何回應。
1939年7月,西拉德幾乎到了絕望的地步時,他突然想起一個人可以協助他們。那就是諾貝爾獎得主愛因斯坦,他所提出的保證無人會拒絕,恰巧愛因斯坦正在長島避暑。
7月30日星期日,泰勒先開車到曼哈頓去接西拉德,兩人一起驅車前往愛因斯坦的住處。
西拉德向愛因斯坦解釋,鈾元素的分裂作用將導致一連串連鎖反應,釋放出極高的能量。愛因斯坦十分驚訝,身為和平主義者,且一向接觸抽象的概念問題,無疑地,他對這類實用且具軍事作用的鈾元素極少接觸。
西拉德緊接著強調,一項全麵性的大型研究必須立即展開,以搶在德國政府之前製造出原子彈。此時的愛因斯坦撇開平日對軍事研究的憎惡,同意西拉德的論點,並一起擬了一封信,給一位能協助早日達成目標的人,那就是當時的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