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立誌1(2 / 3)

在這優美的環境和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布勞恩的文化課開始有了一些進步。這個學校不僅在教育方式上別具一格,甚至在教育的內容上也和許多學校不一樣。

這裏的學生在上午上完6小時課以後,下午的時間便被學校安排進行木工、農事方麵的實踐學習,甚至還要求他們開展一些對他們來說很辛苦的石工的活動。

小布勞恩很喜歡做這些活動。因為少了許多在家裏所受的約束,每當天氣晴朗的夜晚,在就寢之前,他總能饒有興趣地拿起他的小望遠鏡對著夜空的點點星光看上一兩個小時。

1925年的一天,布勞恩無意中在一份天文學雜誌上看到了一本書的廣告,書名叫《飛向星際空間的火箭》,這本書是一位火箭專家赫爾曼·奧伯特寫的,內容是有關航天方麵的。曾經造過“火箭車”的布勞恩早就聽說過這本書,他恨不得立刻就讀到這夢寐以求的好書。於是,他馬上郵購了一本。

“那本珍貴的書一到,我馬上拿到自己的房間裏,”他回憶道,“但是打開一看,我驚呆了,滿紙都是五花八門的數學公式,簡直叫人莫名其妙。我隻好跑去找數學老師,問他怎樣才能弄懂赫爾曼·奧伯特說的話。他給我的建議是好好學習數學和物理,可那是我最差的兩門功課!”

布勞恩下定決心,全力攻讀這兩門叫他倍感頭痛的學科,努力的結果是他的成績逐漸得到了提高。

1928年,他又轉學到了北海施皮克羅格島上的赫爾曼·利茨學校。因為渴望弄懂奧伯特航天書裏的內容,布勞恩延續了在上一個學校裏刻苦學習的精神,時間不長就成了班上功課最好的學生。

而在課外,那些涉及火箭和航天內容的科普讀物展示出的宇宙空間的誘人前景,更是不斷加深了布勞恩從小就有的天文學興趣。那隻母親給他的小望遠鏡,已經不能適應他日益開闊的視野了。

考慮再三,布勞恩決心在學校搞一個設施完備的天文台。

布勞恩找到了不苟言笑的老校長,大著膽子向他陳述了建天文台的理由。校長首先驚訝於這個孩子的想法,其次對他的膽量和口才表示出極大的讚許。

校長被成功地說服了。學校購買了一架高級的折射望遠鏡,這件事展示了布勞恩為實現科學夢想不可思議的籌款的能力。為了建造天文台的外圍結構,他又在同學中組織起了一個石木工小組,他在這個過程中的組織才幹也顯露了出來。

建好後的天文台,得到了全校師生的廣泛稱讚。從此以後,學校有了一個學習天文學的基地,而布勞恩也承擔起義務講解員的工作,並組織了天文學小組,開展了一些簡單的天文研究工作。

因為當時社會上對火箭和宇宙空間方麵的關注不斷升溫,所以不少學校的老師都帶領學生前來參觀,這讓利茨學校聲望大增。

學習和各方麵能力都非常突出的布勞恩引起了學校董事會的關注,並得到的一致認可,他們覺得應該給這個孩子一個機會。

有一天,校長對布勞恩說,如果他能通過今年的畢業考試,他可以比同班同學早一年畢業。布勞恩自信滿滿地表示,非常樂意試一試。

不久,他所在班級的數學老師病倒了,學校讓成績優異的布勞恩代課。他的責任是設法讓班上的每一個同學在考試中都能及格。

此後,他白天忙於代理數學老師教課,晚上進行自習輔導,還要利用難得的空隙時間加強自己的功課。小布勞恩似乎永遠都比別的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和更充沛的精力。

不久,一位對他們進行考核的教授從大陸來到施皮克羅格島。剛一到,這位嚴厲的教授就出了一連串難題,對學生們進行“狂轟濫炸”。但是讓他頗感意外的是竟然每個人都過了關。

布勞恩自己接受畢業考試時,所受到的“攻擊”更猛烈,但他都出色地通過了考試。

提前畢業的布勞恩回到柏林,把製造火箭作為終身事業的他來到了夏洛滕堡工學院注冊,在他看來,這個理工科大學有他想要學習的知識。

決心製造火箭的大學生

順利地進入夏洛滕堡工學院的布勞恩,一心想要快些學到與火箭有關的知識,於是早就做好了用全部的時間和精力努力學習的準備。一開學,他就一頭鑽到圖書館,像尋找寶貝似的,在茫茫書海精挑細選後,借了許多有關火箭和宇宙空間的書,並確定好了選修課。

然而,按照學校嚴格的校規和極其注重實踐的條例,他必須同時在博爾西希機器廠當學徒。

進廠頭一天,一個留著長胡子,穿著老式工裝的工頭交給他一塊和小孩子的頭一樣大的鐵疙瘩。

“把它做成一個立方體,”那個工頭甕聲甕氣地說,“每個角都磨成直角,每一麵都要十分光滑,每條邊都得相等。”他交給布勞恩一把銼刀,並指著一把老虎鉗說:“這些就是你的工具。”

“我非常惱火,”布勞恩談起這次經曆時說道,“為什麼要浪費時間去銼一塊鐵呢?我要的是操作那些排列在過道裏的複雜機器的實踐經驗。”

幾天以後,布勞恩把做好的立方體交上去。那工頭驗看時,就和神父主持懺悔儀式時的表情一樣嚴肅。當他發現有幾個角似乎不太標準時就命令道,“繼續銼”。

“我隻好再銼,心裏既煩躁又緊張。

兩星期後,我第二次把銼好的鐵塊交上去。他量了一下還是吩咐說:‘繼續銼’。5個星期過去了,鐵塊一天天小下去,我的手指卻越來越粗糙。但是,我下決心一定磨出一個他挑不出任何毛病的立方體來。

最後,我把竭盡全力做出來的成品交給他,隻比胡桃稍微大一點。他從沾滿灰塵的眼鏡上邊凝視著,仔細地量了立方體的每一個麵。我的心“怦怦”直跳。那麼多天辛辛苦苦換來的就是他說了一聲‘好!’”

在此之後,這位鉗工學徒又在一台車床和一台牛頭刨床後麵消磨了好幾個星期的時光。接著,他在鑄工車間和鍛工車間又幹了3個月。學徒期滿後,他還在機車裝配車間工作過。

布勞恩說:“在工廠當了6個月工人,對實際工程問題的理解比大學的任何一學期都要深刻。”

這時是1930年,報紙用相當大的篇幅介紹了羅伯特·戈達德在美國發射高度10000米以上的火箭的計劃,甚至還有從蘇聯傳來的有關火箭飛船的研究報告和資料。

全世界的從事火箭研製的人都自願地、自由地進行交流。每一個人都以宇宙旅行作為最終目標,而且都熱心幫助獻身同一目標的人。

而此時,德國在火箭研究方麵也已經進入了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全新的實驗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