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5(3 / 3)

到了出發的那一天,燕太子丹和荊軻都知道,此去秦國必死無疑,不可能活著回來。燕太子丹特意和其他送行的人都穿上了白衣,戴著白帽,在易水(在今河北易縣)邊為荊軻設宴餞行。到臨行的時候,高漸離擊築,荊軻唱了一首歌,歌中說:“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悲壯的歌聲表達了荊軻誓死的決心,大家聽了都傷心得流下了眼淚。荊軻頭也不回就走了。

荊軻到了秦國以後,不幸刺殺秦王沒有成功,最後被秦王的衛士殺死了,但其慷慨悲涼的俠客形象卻流傳千古。

心得·啟迪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充滿了慷慨悲壯之情。荊軻勇氣固然過人,但是麵對滾滾曆史車輪,也隻能落個“壯士一去兮不複返”,留給後人的,隻有一個流傳千古的舍生取義的俠士情懷。司馬遷忍辱寫《史記》

司馬遷(約公元前145~前86年?一說生於公元前135~年?),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史學家司馬談之子。早年遍遊南北,考察風俗,采集傳說。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繼父職,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與大中大夫公孫卿、壺遂等共訂《太初曆》,對曆法進行改革。後因替李陵軍敗降匈奴事辯護,得罪下獄,受宮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發憤繼續完成所著史籍。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後稱《史記》,是我國最早的通史。此書創立紀傳體史書的形式,書中不少傳紀語言生動,形象鮮明,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對後世史學與文學都有深遠的影響。

蘇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帶兵3萬,攻打匈奴,打了個大敗仗,幾乎全軍覆沒,逃了回來。李廣的孫子李陵當時擔任騎都尉,李陵率領5000人馬和匈奴打仗,結果被單於率領的3萬騎兵團團圍困住,盡管李陵和士兵們奮勇戰鬥,殺了五六千名匈奴騎兵,但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隻有400多名士兵逃回來,李陵被俘而降。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動了朝廷。漢武帝把李陵的母親和妻兒都下了監獄,並且召集大臣,要他們議一議李陵的罪行。

大臣們都譴責李陵不該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漢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想聽聽他的意見。

司馬遷說:“李陵帶去的步兵不滿5000人,他深入到敵人的腹地,打擊了幾萬敵人。他雖然打了敗仗,可是殺了這麼多的敵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馬上去死,準有他的主意。他一定還想將功贖罪來報答皇上。”

司馬遷平時與李陵並沒有私交,隻是實話實說,而漢武帝聽了,認為司馬遷這樣為李陵辯護,是有意貶低李廣利(李廣利是漢武帝寵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說:“你這樣替投降敵人的人強辯,不是存心反對朝廷嗎?”於是以對抗朝廷的罪名將司馬遷下了大獄。司馬遷入獄後因拿不出錢來贖罪,結果被施以最難堪最殘酷的“宮刑”。

宮刑是一件十分殘酷的刑罰,他幾乎想自殺。

但同時他又想到自己有一件極其重要的工作沒有完成,不應該死。因為當時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寫一部書,這就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曆史著作——《史記》。

在他正準備著手寫作的時候,就為了替李陵辯護得罪武帝,下了監獄,受了刑。他在給好友任安的信中說:這是我自己的過錯呀,現在受了刑,身子毀了,沒有用了。但是他又想到了從前周文王被關在羑裏,寫了一部《周易》;孔子周遊列國的路上被困在陳蔡,卻編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寫了《國語》;孫臏被剜掉膝蓋骨,寫了《兵法》。還有《詩經》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憂憤的情況下寫的。我的《史記》一書剛剛開始,為什麼不能含垢忍辱將它寫完呢?

這樣,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這項偉大的“工程”,終於以堅強的隱忍精神活了下來,鼓起勇氣投入到忘我的寫作中去。難堪、恥辱、憤怒,統統凝聚到筆上,他把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為止的這段曆史,編寫成一部52萬字的巨著。

心得·啟迪

麵對宮刑這樣的奇恥大辱,司馬遷能忍辱負重,窮畢生之心血,終於完成了曆史巨著《史記》。這是一個曆史學家對曆史的承諾,對民族的承諾。沒有麵對苦難的巨大勇氣和毅力,他是完不成這個莊嚴的承諾的。勇敢機智的班超

班超是東漢名將,有一次,他奉漢明帝的派遣出使西域。公元73年,他帶了36個隨從,首先到達鄯善國。

當時,鄯善國正受到匈奴的欺負,每年都要給匈奴進貢。這次聽說班超作為漢朝使者前來,當然十分高興,對班超等人的接待很隆重,並安排他們在使館住下。

過了幾天,鄯善國的人對班超他們忽然冷淡下來。班超分析,肯定是匈奴派的使者也到了,挑撥鄯善國與漢朝的關係,鄯善國王不知該親近哪邊,才對漢使改變了態度。

於是,班超找來鄯善國負責接待他們的官員,證實了他的判斷,並且了解到了匈奴使者的人數、住處等情況。班超把自己的隨從人員召集起來,對他們說:“現在情況很緊急,鄯善國對我們的態度已不太好,還有可能迫於匈奴使者的壓力,把我們抓起來交給匈奴。”

大家聽了班超的話,都表示一定聽從班超的指揮。班超又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們現在的唯一辦法就是殺掉匈奴的使者,消滅了他們,鄯善國就隻有與我們合作,我們也就大功告成了。”然後班超就與隨從們商量好了具體的辦法,作了具體的分工,就等晚上行動。

到了晚上,正好刮起了大風,班超帶領隨從們來到匈奴使者住的地方,布置好了以後,班超在前門放起火來。一時間,有的擊鼓呐喊,有的衝進去砍殺,經過一場激烈的戰鬥,班超他們終於把匈奴的使者和隨從們都消滅了。

第二天,班超向鄯善國王說明情況,揭露匈奴的陰謀,鄯善國王知道了這一消息,嚇得臉色都變了,趕緊同意與漢朝永結友好,共同對付匈奴,班超獲勝而回。

心得·啟迪

真正的勇敢是挽狂瀾於即倒,扶大廈之將傾。班超於萬裏之外揮刀逞雄,張揚國家威名。沒有這份當機立斷的勇略是不可能成功的。疾惡如仇的傅鹹

西晉時,統治階級內部腐敗現象嚴重,裏裏外外,從大到小,各級官吏,奢侈無度,互相攀比。單是晉武帝司馬炎就有宮女近萬人,供他日夜尋歡作樂。有些大官僚,一天的飯費竟數以萬計,他們揮霍無度,用白蠟當柴燒,廁所裏放上高級香料。

這種現象引起了一些清廉之士的不滿和憂慮。當時,有一個叫傅鹹的人,武帝、惠帝執政時,都在朝中做官。他為人正派,敢於直言,不畏權勢,敢於揭露和批判邪惡。傅鹹多次上書給武帝和惠帝,主張裁並官府。他尖銳地指出:“奢侈之費,甚於天災。”由於他的勸諫和批評,朝廷罷免了一些官吏,因此使京城的官吏們有所收斂,有所懼怕。傅鹹大膽地揭露官僚權貴們的弊端,並與之作堅決的鬥爭,不少人深為敬佩。人們讚揚他疾惡如仇。

心得·啟迪

人之所謂正直,是用高標準來要求自己,是勇於堅持自己的信念,是首先遵從自己的良知,是勇敢、堅定不移和心地坦然。寧死不辱

南宋末年,蒙古族的元軍把南宋京城臨安團團包圍,謝太後率領年幼的皇帝和一批昏官投降了元軍。當時任司農寺丞的陸秀夫和將軍張世傑,在元軍還沒有進城前就護衛著皇家的子孫趙罡、趙昺到了福建的一個叫颯洲的海島上,組織了小朝廷,立8歲的趙昺為皇帝,陸秀夫任左丞相,張世傑任樞密副使(最高軍事指揮官)。一時,全國不願做亡國奴的忠臣誌士紛紛奔向新立的南宋王朝,抗擊元軍,收複失地。

陸秀夫和張世傑認為朝廷建在颯洲,有許多不便,難以施展,又護衛著新皇帝趙昺到廣東新會的厓山。

當元軍攻下新會,逼近厓山,封鎖海口,切斷宋軍的水、糧供應時,宋軍隻能以海水解渴,軍士上吐下瀉,紛紛病倒。

公元1279年2月,元軍攻下宋朝的最後根據地厓山,陸秀夫帶著幼帝趙昺,張世傑帶著宋端宗的母親分坐兩條民船撤離。元軍的船隊緊追陸秀夫的民船不放。眼看將被元軍追上,陸秀夫心想:決不能讓堂堂宋朝皇帝被俘受辱,於是含著眼淚,背起幼帝跳進茫茫大海。張世傑雖然擺脫了元軍的追擊,不料遭遇颶風,與宋端宗的母親一起葬身大海。至此,南宋王朝徹底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