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9(1 / 3)

章節9

心得·啟迪

王羲之的字跡能夠“入木三分”,全在於他多年的勤學苦練,以至於把池水都染黑了。王羲之十年如一日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要想取得好的成績,不認真、不勤奮、不刻苦是萬萬不能的。葛洪抄書

葛洪是晉代人,他13歲的時候,父親死了,全家的生活重擔,一下子壓在他的肩上。祖上隻留下幾畝薄田,他便親自耕種起來。披星星,戴月亮,風裏來,雨裏去,一年苦到頭,還是吃不飽,穿不暖。可是,他是有毅力的人,在這樣艱苦的環境裏,仍然千方百計克服困難,鑽研學問。

葛洪的祖父、父親都是讀書人,他們收集了不少書籍,但由於屢遭戰火,有的被焚毀,有的被劫掠,一本都沒剩下。

葛洪在農閑的時候,苦於無書可讀,便背上空箱子,徒步跋涉,四出借書。可是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在任何一家都很難借到一部首尾完整的書,他常常是跑了東家又跑西家,東拚西湊,才有可能湊全。而借書,總是有限期的,好不容易湊全一部書,還沒有來得及仔細研讀,又要歸還了。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辦法是親自抄寫。可是他沒有筆墨紙張,白天又要勞動,隻能利用晚上時間,而晚上又點不起燈,但是這一切都沒能難倒他。

他擠出時間,上山砍柴。一則賣柴買文具,二則用柴火代替油燈。於是,每天吃過晚飯,他便架起枯樹枝,點火抄書。他抄的書數量十分龐大。據《晉書》介紹,他抄的經史著作、百家著作、醫學著作足足有四百多卷。要抄這麼多書,靠賣柴買紙,當然常常入不敷出,所以一張紙總是寫得密密麻麻的,寫完正麵,又寫反麵。

就這樣,葛洪一麵辛勤勞動生產,一麵刻苦鑽研學問,終於成為晉代著名的思想家、醫學家和煉丹術家。

心得·啟迪

葛洪這種抄書學習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我們更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讓自己成為一個認真、勤奮和刻苦的人,這樣才能夠有所作為。孫盛論學忘餐

東晉時,有一位著名的無神論者,他的名字叫孫盛。他曾經專門寫文章,駁斥“靈魂不滅”的迷信思想。他寫了許多詩篇和論文,還著有《魏氏春秋》、《晉陽秋》等書。

在《晉陽秋》這本書中,孫盛記載著當時的大將軍桓溫在村頭一戰中失利的事。桓溫見了大為光火,托人捎話給孫盛:“如果不刪改這一段文字,就派兵封你家的門!”孫盛的兒子嚇壞了,流著眼淚哀求父親讓步。孫盛麵對權勢,心硬如鐵,堅持曆史的本來麵目。

孫盛一生都在刻苦讀書,而立之年就成為遠近聞名、博學多才的學者。當時還有一位叫殷浩的學者,也十分有名,並且才智過人,隻有孫盛可以與他並駕齊驅。有一次,孫盛專程去拜訪殷浩,同他一起探討學術問題。他們麵對麵一邊談論一邊吃飯。說到激動的時候,用力揮動拂塵(用廢尾或馬尾做成的排除塵埃的器具),連拂塵上的毛揚到飯碗裏也不在乎;飯菜冷了再熱,熱了又涼,連熱了好幾遍,一直到掌燈時分,他倆仍各執一詞,熱烈地辯論著,誰也說服不了誰。

殷浩盡管名震一時,可是無法駁倒孫盛的觀點,從此,孫盛的名氣更大了。

心得·啟迪

孫盛的名氣是靠自己的勢力、正直的品格得來的。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除了勤奮,還必須對自己充滿信心,堅守自己的信念。白居易作詩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詩人。他的祖輩都是詩人,所以他從四五歲開始就學習寫詩。白居易雖然十分聰明,但他並不以此自恃,而是更加刻苦用功地學習。據史書上記載,白居易白天學賦(賦是韻文和散文結合的一種一文體),夜晚讀書,還要擠出時間進行詩歌創作,由於缺乏睡眠而疲勞過度,以至於嘴角和舌頭上都長出了瘡。由於伏案寫作,他的手和肘部磨出了老繭。

後來,白居易到京城長安求學。他拿著自己寫的詩稿去找當時的名人顧況請教。顧況一開始看不起這個初出茅廬的少年,看到詩稿上的名字“居易”二字,便開玩笑地說:“長安的東西都很貴,你要‘居’住下來可不容‘易’啊。”但等他讀到詩稿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兩句後,便肅然起敬,立即改變了口氣說:“能寫出這樣的句子,在天下哪裏居住都不難!”從那以後,白居易聲名大振。

白居易作詩,不僅勤奮,而且創作態度非常嚴肅,他把精益求精當做是一種藝術享受。他的詩稿幾乎每一首都有塗改的痕跡,有些詩的初稿幾乎修改得麵目全非。史書上曾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白居易每寫完一首詩,先讀給老婆婆們聽,如果老婆婆說“懂”,被抄在稿紙上;如果老婆婆說“不懂”,白居易就立即進行修改。

白居易流傳下來的詩歌有三千首之多,他因此而成為我國文學史上傑出的現買主義大詩人。

心得·啟迪

華羅庚曾經說過:“做學問,做研究工作,必須持之以恒。”的確,無論我們做什麼事情,要想取得成功,都離不開堅持不懈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努力。白居易的成功不就在於此嗎?閻立本千裏學繪畫

唐代出了許多有名的畫家,其中有一個叫閻立本,影響很大。

閻立本從小就非常喜歡畫畫,經常用樹枝在地上畫一些小貓小狗什麼的。長大一些後,他就找一些前人的畫來進行臨摹。他看著前人那些栩栩如生充滿神韻的繪畫作品,不由得心醉神迷。他暗暗下定決心:“長大以後,我要成為一個有名的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