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成功的奧秘1(1 / 3)

第五章成功的奧秘1

快樂是成功的開始

——李誌東

“八佰伴”集團是日本一家從事零售業的公司,在總裁和田一夫的苦心經營下,它從小到大,不斷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零售集團。可是市場無情,競爭激烈,他在72歲時遭受到嚴重的挫折,事業跌入穀底。看到和田一夫這位聞名遐邇的世界級企業家一夜之間從事業的頂峰掉入苦難的深淵,人們議論紛紛。有的認為他元氣大傷,肯定是窮困潦倒,了此一生。有的甚至猜想,麵對命運如此之大的反差,他一定會用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然而,事實使大家出乎意料。和田一夫並沒有一蹶不振,從此沉淪下去,更沒有自尋短見,上吊自殺,而是堅強地站了起來,重新開始自己的征程。他很快調整好心態,與幾個年輕人攜手合作,開辦了一家網絡谘詢公司,向自己陌生的IT產業發起了新的挑戰。雖然和田一夫在這個領域完全是一個新手,知之甚少,可是他虛心好學,不恥下問,運用過去經營零售業時積累起來的經驗,沒過多久就把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當別人問和田一夫為何能夠反敗為勝,東山再起時,這位優秀的管理者說,是快樂的心情和積極的心態使他在失敗時沒有失去成功的希望,讓他在事業的低潮和人生的重創麵前,看到光明的前途。的確,與快樂同行是和田一夫製勝的法寶。

早在涉足商場之初,和田一夫就開始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督促自己每天堅持寫一篇“光明日記”,裏麵記錄的全是快樂的事情。後來在擔任“八佰伴”集團總裁期間,他把每個月末召開的工作例會取名為“快樂例會”。在具體檢查和布置工作之前,要求各部門的負責人用3分鍾的時間向大家彙報一下本月以來最快樂的事情。每一次,和田一夫總是帶頭發言。這種別具一格的工作例會調整了與會者的心情,在調動積極性方麵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在商場的長期拚搏奮鬥中,和田一夫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生活是一麵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就對你哭。

境由心造,對同一種遭遇,各人的心境各不相同。作為管理者,當然也不例外。在企業陷於困境或出現危機時,情緒悲觀的人眼裏出現的必定是沮喪和絕望——“山重水複疑無路”;而情緒樂觀者看到的,卻是險峰上的無限風光——“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活中其實有許多成功的機會,在等待我們去把握和創造,有時候,需要的隻是一點點創新的勇氣。如果我們左衝右突難以突圍,那麼何不嚐試一下另外的途徑呢?

細節決定成敗

——阿飄

哈特是一位著名的心算家。他最擅長的便是在別人剛說完問題時,就一口報出答案,並且從未失誤過。

有一次,哈特登台表演心算能力。其間,不斷有人上台為他出題,他都輕易地解答了。這時,又走上來一位女士,她開始為心算家出題:

“一輛公共汽車上有36人,它在第一個站台下了6人,又上了8人。”

又是這類型的弱智題,哈特心中有了譜,輕蔑地笑了笑。

“下一站又下了3人,上了10人。”女士繼續說:“再下一站下了6人,上了4人;再下一站下了3人,上了3人;再下一站下了8人,上了12人;再下一站下了8人,上了9人。”

女士頓了頓,哈特心中有數,故作大度地說:“別急,您慢慢說。還有嗎?”

“當然,”女士又接著說:“公共汽車一直開著,到下一站又下去11人,上來4人;再下一站下去9人,上來2人;再下一站下去7人,沒人上來。”

“現在,”女士站直了身子,“我的題說完了。”

哈特不屑地撇撇嘴:“我可以說出答案了嗎?”

“當然,”女士點著頭:“但這道題的問題並不是車上還有多少乘客,而是這輛公共汽車到底停了幾站。”

聽到女士提出的這個問題,哈特一下子就呆住了。

成功的第一要素

——程紹德

1989年,享譽世界的音樂指揮家赫伯特·馮·卡拉揚突然病逝,柏林愛樂樂團——世界上最著名的交響樂團,一夜之間失去了自己的當家人。該樂團匆匆物色了34歲的英國人西蒙·拉特爾接替卡拉揚。

然而,就在整個英國都在為拉特爾感到驕傲的時候,他卻作出了一個令人費解的決定:斷然拒絕了柏林愛樂樂團的盛情邀請。

在爭強好勝的英國人眼中,拉特爾顯然是一個懦夫。他們甚至還認為,拉特爾的行為給英國人丟了臉。然而拉特爾卻另有所見:柏林愛樂樂團以出色地演奏古典音樂而聞名於世,而自己太年輕,對古典音樂的理解還不夠透徹。

1999年6月,愛樂樂團再次向拉特爾發出邀請。這一次他沒有拒絕,很自信地坐上了世界音樂指揮家的第一把交椅。幾年來,他以自己對古典音樂卓越的理解,再加上爐火純青的技藝,大膽而又遊刃有餘地詮釋著古典音樂中美妙的作品,並創造了音樂史上一個又一個的輝煌。驕傲的英國人此時不得不承認,拉特爾當初的決定是聰明的。

生活中,最好的帽子不是最漂亮的那頂,而是最適合自己的那頂。成功之道也是如此:成功的第一要素是首先知道什麼是自己適合做的和到底何時做。

讓我們細細體味成功的含義吧,找到自己,找到合適自己的事情,然後,創造自己,然後,走向成功!

讓成功變成係列

——周毅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美國電影市場很不景氣,各大公司都為生存發展而憂心忡忡。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同樣陷入困境,為了尋找突破口,公司上上下下費了不少周折,但仍未見起色。這時,有人提議:是否可以以英國間諜007為原型,拍攝一部故事片在全球發行。提議一經提出,公司老板立即拍板並著手實施。

劇本寫好後,導演開始尋找演員,硬派小生肖恩·康納利有幸成為007的扮演者。半年後,影片殺青。1962年,007影片《諾博士》在全球同步公映,氣勢磅礴的畫麵、懸念迭起的情節、激烈火爆的打鬥立即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影迷。當年該片即創造了近六千萬美元的票房,這在當時是個驚人的奇跡。

兩年後,公司又有人建議:為什麼不能再拍一部007呢?當時公司內部有不少人都反對,理由是:同樣的影片再拍一部未必討好,也未必能收回成本。公司老板卻堅決支持這一建議。於是第二部007《來自俄羅斯的愛情》重磅推出,又一次創造了輝煌。除了畫麵激烈、格鬥精彩、充滿懸念之外,影片又添加了新的“佐料”——邦女郎。當年,該影片為公司換回了近八千萬美元的票房收入。

直到這時,哥倫比亞公司才意識到:“007”是個賣點,是吸引全球影迷的焦點。既然如此,為什麼不能將007係列化呢?演員可以更換、劇本可以重編、情節可以推新。於是,英俊硬朗的邦德、美女香車的畫麵、懸念火爆的情節、充滿智慧的想象成了007影片的標誌。

從1962年的《諾博士》到2006年的《007大戰皇家賭場》,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共拍攝了二十餘部007係列影片,幾乎每兩年一部;從肖恩·康納利到羅傑·摩爾,從布魯斯南到現在的丹尼爾·克雷格,一個又一個邦德形象深入人心;從一個邦女郎到同部影片中若幹個邦女郎,無不吸引影迷眼球;從第一部收入六千萬美元到最新一部的五億美元,共創下了四十多億美元的票房。可以說,007影片開創了電影史上的神話,即便是《哈利·波特》與之相比也略遜一籌。

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高明之處在於:將偶然間發現的“機會”和“閃亮點”無限製地持續下去。試想,如果他們拍完兩部“007”後就放棄,就絕沒有今天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