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6(1 / 3)

章節6

習慣

在某城鎮的一條街上,住著幾戶人家。其中一家是富人,另一家是鞣皮匠。

富人家的屋子富麗堂皇,高高的屋簷,雕花的門窗,寬寬的走廊用圓圓的柱子支撐著,夏天坐在走廊上,讓微風吹著,別提多舒服了。

鞣皮匠家的房子可差遠了,低低矮矮的不說,那小窗小得隻能進一隻貓,那門低得人要低著頭、彎著腰才能進去,裏邊又黑得要命。

富人有那樣的好房子,但他十分鍾也不敢在走廊上坐,因為,他實在無法忍受鞣皮匠家裏飄過來的難聞的味。

鞣皮匠整天都要幹活,於是,一張又一張的驢皮、馬皮、豬皮、狗皮……都運到他家。他操起刀,一張一張地刮,然後用配好的料一張一張地鞣。

一股髒水像小河一樣從鞣皮匠家的屋子裏流出。那味可真難聞啊,無論誰走過那裏都要緊緊地捂住鼻子,如果捂得不嚴,就會被熏得嘔吐。

富人每天早晨起來,打開窗子聞到的就是這種臭味,他的好心情也總是被破壞。他忍不住了。於是。他多次來到鞣皮匠的家裏,對他說:

“喂,你無論如何也不能再這樣幹下去了,如果你不盡快搬家,我總有一天要死在這裏。我這裏有一個金幣,你拿上它快點搬家吧!”

鞣皮匠知道,無論到哪裏人們都不會歡迎他,於是,他對富人說:“老爺,我不要你的金幣,不過請你放心,我已經找好了房子,要不了幾天我就會搬走,請你放心好了。”

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每當富人來催,鞣皮匠都是這幾句話。

隨著時光的流逝,鞣皮匠家的這股臭味仿佛變了,因為富人來催他搬家的次數越來越少了。

到最後,富人每天坐在走廊上,又是喝酒,又是吃肉,再也不讓鞣皮匠為難了。

富人的變化使鞣皮匠十分納悶。有一天,鞣皮匠見到了富人,問他道:“老爺,現在我們這條街有什麼變化嗎?”

富人說:“沒有啊,我覺得在這裏住十分舒服,”

富人早已經習慣了這裏的味道,不覺得臭了。

幸福心得

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一個漂亮的人看久了也就不會覺得多好看,一個醜陋的人,看多了也就不覺得其有多難看,習慣可以消除對事物的惡感,習慣也可以帶來好心情。太在意一件事情,就會越被這件事情所累,不去計較太多,人生才會豁達從容,快樂和諧。

長生不死的祖父

祖父是一位巨富,他僅靠一代的奮鬥便構築起現在數億萬日元的家業。可是他在剛過花甲之年,打算將家業傳給他的兒子,也就是我父親的時候,被查出患了癌症。由於內髒的癌腫摘除手術十分成功,所以雖然還會有複發的可能,但是醫生說,隻要依靠藥物抑製就無大礙。可是祖父似乎並不滿足這一點,繼而提出一項令人出乎意料的要求,那就是用別的健康人的內髒來替換自己所有的器官。但不能是死人,而是活人的內髒!於是,他開始四處尋找植物人,然而幾乎是空手而歸——植物人的家屬拒絕拆除維持親人生命的醫療器械。

為此,祖父想方設法,經過多次協商,終於以高額的補償金換回了一個植物人的身體。就在這時,政府卻出麵幹涉了。國家法律認為,植物人雖說處於死亡狀態,但仍是活著的人。因此,奪取他們的丈夫哭,無異於殺人害命。所以,祖父的行為可以說是購買人體,甚至也可能構成殺人罪!

祖父並不因此而斷念,他有自己的主張——植物人的軀體,即使不賣給我,也是必死無疑。那麼,趁活著的時候將肉體提供給需方,結果不都是一樣嗎?而政府告訴祖父,隻有在拆除醫療器械之後,才能摘除髒器。但祖父不同意這一做法,將政府告上了法庭。

判決在傳媒界引起很大的爭論。焦點集中在“若腦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那麼,何種狀態才可稱為死”這一問題上。祖父仍然固執己見,認為靠機器維持生命的植物人可以認定為死人。

祖父對此事所持有的熱情令全家都感到吃驚。他已經上了年紀,即使接受了那種手術,恐怕也不會延壽多少年。並且,已決定穩居靜養的他,無論如何也不像對“生”有如此強烈的願望。判決花費相當長的時候,最終以祖父敗訴而告終。

司法界的結論,仍是依據常識,認為靠醫療器械“維持生命的植物人並非死人”。雖說是依靠醫療器械維持生命,但隻要有一個細胞還有存活的可能性,便可認為生命依舊存在。隻有在拆除維持生命的醫療器械、所有細胞都死亡時,才可以稱其死亡並允許進行髒器移植……這就是判決書上寫著的最終結論。審判剛剛結束,祖父便去世了。或許是讓人擔心的癌細胞擴散所致,但祖父也的確到了壽終正寢的年紀。可在這之後,卻引發了小小的騷動。祖父的律師開始采取行動。律師們拿出祖父臨終時托付的文件,對給祖父下死亡定論的醫師提出死亡證明無效的起訴。

令人費解的是,祖父在生前,將手術中摘除的一部分癌腫寄放在某研究所的儀器中了。

那是具有特殊作用的儀器,其功能就是維持細胞的生命力!眾所周知,癌細胞不同於一般細胞,隻要不斷汲取養分和氧氣,它就會無限地分裂下去。也就是說,它是長生不死的細胞!

我去看過那些細胞,在玻璃容器中,仿若一片牛肉。然而,那卻正是“長生不死的祖父”的形象。律師們提出,隻要有一部分細胞還存活,祖父就沒死。司法當局一定不知如何是好。

按常理,祖父的確已經去世,但政府當初正是以“雖說是依靠醫療器械維持生命,但隻要有一個細胞還有存活的可能性,便可認為生命依舊存在”來答複祖父的。因此,政府不得不承認,祖父仍舊活著。隻要不拆除醫療器械,祖父……祖父的癌細胞就會永遠活著。並且,祖父囑托家人不能拆除醫療器械。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要奉養祖父直到永永遠遠!那麼,祖父為何要這樣做呢?讀到這裏,不知有人能否破解這個謎。我也是看了祖父的遺書(不,因為他並沒有死,所以正確來講不應稱之為遺書),才恍然大悟的。

祖父並不是對“生”留戀不舍,而是為我們子孫後代設計了一步很巧妙的棋。試想一下祖父打下的江山和積累的巨額資產,就會曉得由於他的死,我們將繳納多麼大的數額的繼承遺產稅。但隻要祖父一直這樣活下去,我們家族就再也不必繳繼承遺產稅。

我們一家的巨額財富,將永遠這樣得到保障,不必繳一分一厘的繼承遺產稅!

幸福心得

想要達到自己的目的,突破既定的思維,反其道而行,不失為一種智慧,因為人們對事物注意的往往是表象。

騎馬與走路

有個人特別羨慕別有騎馬,他非常渴望有匹自己的馬。他覺得騎馬多瀟灑,而用腳走路真是太麻煩太沒意思了。別人告訴他,要想得到馬,必須用用你的雙腿來交換。這人聽了,立刻毫不猶豫地獻出了自己的雙腿。於是他得到了一匹馬。這個人騎上了馬的人真是太高興了,馬的奔馳帶給他一種飛翔的夢一般的感覺。但是他漸漸地發現,人不能總騎在馬背上,當他下馬時,他才發現他今後的生活是多麼的艱難。

幸福心得

沒有馬隻是一點小小的遺憾,沒有腿卻是終生的苦難。可總有人想砍斷自己婚姻的雙腿,而去追尋夢中的浪漫白馬。

窮畫家的故事

有一個落魄潦倒的窮畫家,一直堅持著自己的理想,除了畫畫之外,不願從事其他的工作。

而他所畫出來的作品,又一張也賣不出去,搞得三餐老是沒有著落,幸好街角餐廳的老板心地很好,總是讓他賒欠每天吃飯的餐費,窮畫家也就天天到這家餐廳來用餐。

一天,窮畫家在餐廳中吃飯,突然間靈感泉湧,不顧三七二十一,拿起桌上潔白的餐巾,用隨身攜帶的畫筆,蘸著餐桌上的醬油、番茄醬等等各式調味料,當場作起畫來。

餐廳的老板也不製止他,反倒趁著店內客人不多的時候,站在畫家身後,專心地看著他畫畫。

過了好一會兒,畫家終於完成他的作品,他拿著餐巾左盼右顧,搖頭晃腦地欣賞著自己的傑作,深覺這是有生以來畫得最好的一幅作品。

餐廳老板這時開口道:“嗨!你可不可以把這幅作品給我?我打算把你所積欠的飯錢一筆勾銷,就當作是買你這幅畫的費用,你看這樣好不好啊?”

窮畫家感動莫名,驚異道:“什麼?連你也看得出來我這幅畫的價值?啊!看來,我真的是離成功不遠了。”

餐廳老板連忙道:“不!請你不要誤會,事情是這樣子的,我有一個兒子,他也像你一樣,成天隻想要當一個畫家。我之所以要買這幅畫,是想把它掛起來,好時時刻刻警惕我的孩子,千萬不要落到像你這樣的下場。”

幸福心得

堅持到底是眾所皆知的成功法則,但堅持錯誤的方向而且始終不願修正,卻是導致失敗最重要的原因。

午餐的啟示

“一頓午餐,讓我真正明白了什麼叫客隨主便。”馬克感慨道。

馬克那次陪同靳副局長到某廠檢查工作。靳副局長乃軍人出身,據說那家工廠的李廠長曾是他的一個兵。下基層最怕的是酒場,靳副局長不能喝,馬克也不能喝,單憑靳副局長與李廠長的特殊關係,酒是免定了。果不其然,那天他們一下車,靳副局長就直截了當地吩咐李廠長:“小李,中午別複雜了,就在廠食堂弄點小吃吧。”

“行,天津小吃多。”李廠長是個精明人,正要差人張羅。

靳副局長忙說:“小李,就弄點那個小魚烙煎餅吧。”

李廠長說:“老首長,那不成,那是當年咱們連隊在山溝吃的呀!”

靳副局長說:“對,那個方便。”又問,“那種小魚天津多吧?”

“多多多,我這就派人去買。”李廠長說著掏出手機,“嘟嘟”地撥著。

於是馬克陪靳副局長先到廠會議室聽彙報,接著參觀車間。這過程中,馬克看見李廠長拿著手機出去接過好幾次電話。有一次,馬克隱約聽見他壓低聲音說:“什麼,沒有?快到河西去看看……什麼,賓館、商場、市場都找遍了?那你趕快開車到河邊,找漁民……”

馬克目睹李廠長每次接電話回來,都不時地看手表。最後一次,馬克也忍不住看手表,快到十二點了,難怪肚子裏唱空城計。這時他就擔心靳副局長看表。偏偏靳副局長看了,看了就問李廠長:“小李,小魚烙煎餅好了嗎?”

“快了快了,正烙著呢。”李廠長說著,被人叫了出去。回來時笑著給靳副局長剝了個香蕉:“老首長,您先吃著。”接著他給馬克剝了一個。

靳副局長大概意識到了什麼:“烙小魚哪那麼複雜?”

李廠長連連解釋:“主要是廠食堂的廚師不會烙,烙壞了。”

“那,我親自去烙。走,帶我去食堂。”靳副局長說著站了起來。

“老首長,這哪敢勞駕您哪,我去催催。”李廠長扶下靳副局長,匆匆出了門。

午餐快到一點才吃上。廠食堂的大圓桌上,沒有酒,隻有幾個小炒和兩大盆熱氣騰騰飄著蔥香的小魚烙煎餅。一圈兒餓扁的廠領導們陪著靳副局長和馬克津津有味、狼吞虎咽地吃著,紛紛讚美道:“好吃好吃”、“不錯不錯”……餐畢,靳副局長滿意地咂了咂嘴,對李廠長說:“想不到,十多年過去了,小魚烙煎餅的味道不減當年呀。”

李廠長讚許道:“老首長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堪稱我們的楷模!”

是的是的,局長這種樸素的作風值得我們學習!”廠領導們隨聲附和。

“哎,人不能忘本啊!”靳副局長在李廠長開車送他和馬克去賓館休息的路上感歎道:“小李呀,我們都是農民子弟,能有今天不容易呀,你說那大酒大席多浪費呀。這年頭,人們哪兒是缺少營養啊,缺少的是良心啊……”

“對,老首長說得對!”李廠長將靳副局長送進賓館房間後,便來到馬克房間掏心裏話:“靳副局長太死板。不瞞兄弟說,為了這頓便餐,我們八個人開車折騰了一個上午,跑遍了全城,幸虧最後到了河邊,出高價才從三個漁民手中買到幾斤小魚。哎,你說這年頭兒吃啥沒有,吃啥不方便,一個電話搞定,偏偏……唉……”

馬克倒抽了一口涼氣,沒想到,靳副局長平常最不主張、最擔心給基層添亂,卻偏偏給基層添了亂。可靳副局長知道嗎?

幸福心得

一個人辦事不能憑空設想,自己認為是好的,但在實際中不一定是正確的。

黃帝問路

上古時代,黃帝帶領了六位隨從到貝茨山見大傀,在半途上迷路了。他們巧遇一位放牛的牧童。

黃帝上前問道:“小童,貝茨山要往哪個方向去,你知道嗎?”

牧童說:“知道呀!”於是便指點他們路向。

黃帝又問:“你知道大傀往哪裏嗎?”

他說:“知道啊!”

黃帝吃了一驚,便隨口問道:“看你年紀小小,好像什麼事你都知道不少啊!”接著又問道:“你知道如何治國平天下嗎?”

那牧童說:“知道,就像我放牧的方法一樣,隻要把牛的劣性去除了,那一切就平定了呀!治天下不也是一樣嗎?”

黃帝聽後,非常佩服,真是後生可畏,原以為他什麼都不懂,卻沒想到這小孩從日常生活中得來的道理,就能理解治國平天下的方法。

幸福心得

有些在銷售領域多年的“老前輩”,總喜歡倚老賣老,開口閉口:“以我十幾年的經驗……”,來否定新人的創見,以為後輩太嫩,社會閱曆不多,絕對要對他們服從。其實,“老前輩”的經驗值得後輩學習,但年輕一代的新見解、新創見,不也是值得“老前輩”研究及重視的嗎?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兩代人的思想交流,一定可以惠及大家。

一位美國的調色師

美國人願意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他們不輕易敲主管的門,因為敲了主管的門,主管的話就會成為他們的一個框架,會影響自身的想象力。日本人也不輕易敲主管的門,他們認為如果去敲主管的門,就會被主管認為很無能。

一位中國主管看見美國調色師正在調口紅的顏色,走過去隨便說了一句:“這口紅好看嗎?”美國調色師站起來:“第一,親愛的餘副總(美國人通常都是叫名字的,叫了頭銜就表示心中不太愉快了),這個口紅的顏色還沒有完全定案,定案以後我會拿給你看,你現在不必那麼擔心。第二,餘副總,我是一個專業的調色師,我有我的專業,如果你覺得你調得比較好,下個禮拜開始你可以調。第三,親愛的餘副總,我這個口紅是給女人擦的,而你是個男人。”如果所有的女人都喜歡擦,而你不喜歡沒有關係,如果你喜歡,別的女人卻不喜歡,完了。“Sorry,sorry……”主管知道自己的問話有些不妥,連聲道歉。

幸福心得

如果一位領導太喜歡管事,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下屬的創意原則,束縛他們行動。

孔子與學生

孔子的一位學生在煮粥時.發現有肮髒的東西掉進鍋裏去了。他連忙用湯匙把它撈起,正想把它倒掉時,忽想想到,一粥一飯都來之不易啊。於是便把它吃了。剛巧孔於走進廚房.以為他在偷食,便教訓了那位負責煮食的同學。經過解釋,人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地說:“我親眼看見的事情也不確實,何況是道聽途說的呢?”

幸福心得

推銷生意是一種組織性質的生意,因為人多,人事問題也多。我們不時會聽到是非難辯的話,如萊間公司攻擊另一問公司,如是者往往令人混淆是非,影響信心。因此找出事情的真相,不要輕易相信謠言,中中苦苦建主的事業才不會毀於一旦。

想賺錢的年輕人

有個年輕人決定憑自己的智慧賺錢,就跟著人家一起來到山上,開山賣石頭。

當別人把石塊砸成石子,運到路邊,賣給附近建築房屋的人的時候,這個年輕人竟直接把石塊運到碼頭,賣給杭州的花鳥商人了。因為他覺得這兒的石頭奇形怪狀,賣重量不如賣造型。

就這樣,這個年輕人很快就富裕起來了。

三年後,賣怪石的年輕人,成了村子裏第一座漂亮瓦房的主人。

後來,不許開山,隻許種樹,於是這兒成了果園。

當地的鴨兒梨汁濃肉脆,香甜無比。每到秋天,漫山遍野的鴨兒梨引來了四麵八方的客商。鄉親們把堆積如山的鴨兒梨整車整車地運往北京、上海,然後再發往韓國和日本。

鴨兒梨帶來了的小康日子,村民們歡呼雀躍。這時候,哪個賣怪石的年輕人卻賣掉果樹,開始種柳。因為他發現,來這兒的客商不愁挑不上好梨,隻愁買不到盛梨的筐。

五年後,他成了村子裏第一個在城裏買商品房的人。

再後來,一條鐵路從這兒貫穿南北。這兒的人上車後,可以北到北京,南抵九龍。

小小的山莊更加開放搞活了。鄉親們由單一的種梨賣梨起步,開始發展果品加工和市場開發。

就在鄉親們開始集資辦廠的時候,那個年輕人卻又在他的地頭,砌了一道三米高百米長的牆。

這道牆麵朝鐵路,背依翠柳,兩旁是一望無際的萬畝梨園。坐火車經過這裏的人,在欣賞盛開的梨花時,會醒目地看到四個大字:可口可樂。

據說這是五百裏山川中惟一的一個廣告。那道牆的主人僅憑這座牆,每年又有四萬元的額外收入。

90年代末,日本某著名公司的老板來華考察。當他坐火車經過那個小山莊的時候,聽到上邊的故事,馬上被那個年輕人驚人的商業智慧所震驚,當即決定下車尋找此人。

當日本人尋找到這個年輕人的時候,他卻正在自己的店門口與對門的店主吵架。

原來,他店裏的西裝標價800元一套,對門就把同樣的西裝標價750元;他標750元,對門就標700元。一個月下來,他僅批發出8套,而對門的客戶卻越來越多,一下子發出了800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