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九章 兩頭奔波你累不累(1 / 2)

“王爺,京中有旨意到了!”

阿濟格整理整理衣襟,出營接到了皇太極的旨意。這些日子,他所屬和麵前的這隻明軍互有攻防,已經打成了膠著狀態,這些天來,各有死傷,不過到了眼下這個地步,雙方都憋著一口氣,誰都知道,也許勝利就是屬於那個頂得住的人,不到最後的關頭,誰也不知道勝負如何,一場遭遇戰,如今竟然被雙方,打成了消耗戰。

旨意很簡單,不過,傳旨的人,卻不簡單,居然不是內官,而是京中他那些一直都看不慣的漢人將領,大明降將鮑承先。

皇太極的意思,你要求的援軍是沒有的,不僅僅是沒有援兵,怕是你還是要充當一個援兵,朝鮮的這些地方,反正不是咱們自己的,丟了就丟了,再怎麼緊要,也沒有大清的疆域重要,如今敵人兵臨城下,你這隻兵馬與其在這裏虛耗糧草,不如直接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也就是楚山碧潼一線,甚至皇太極還給了阿濟格極大的權利,隻要他一到那裏,所有的兵馬都歸他節製,一同來應付當前的局麵。

阿濟格默默接過了聖旨,磕謝了天恩。隻是這旨意說起來簡單,但是眼下做起來,卻是極難,陛下派和自己一向不對路的漢臣來傳旨,隻怕還是催促監督的意味居多,要不然,那麼多國族大臣,為何偏偏要用這漢臣眼下他和對麵的明軍,不管誰要提早脫離接觸,都要付出相當的代價,這聖旨來之前,他已經不抱著殲滅對方全軍的想法了,他敢說,對麵的這隻明軍,是他這輩子遇到的最難啃的一塊骨頭,遼東的明軍,哪怕是他們的精銳,和這隻明軍比起來,差的不是一點半點。若是遼東明軍全部都是這樣的強軍的話,他想大清隻怕以後日子,將會十分的難過。

這些明軍,不但善守,而且擅攻,而且,阿濟格也發現,從一開始,對方有些生疏的指揮,到後來對方可以敏銳的察覺他的意圖,對方的將官在飛快的成長著,他現在被糾纏在這裏,實在是有種啞巴吃黃連的味道,可惜,手上的這份旨意,他還不得不遵守,遠在盛京的那位,可不會如此體貼的為他想想他會有些什麼什麼難處。

“怎麼,王爺似乎有些難處?”鮑承先宣讀完了旨意,按照上下尊卑,重新給阿濟格見了個禮,笑吟吟的問道。

阿濟格抬頭看了看他,緊鎖的眉毛,稍稍舒展了一些:“難處嘛,是多少有些,不過,若是再鮑軍門麵前還要抱怨的話,那本王也未免太沒有擔待了,怎麼樣,鮑軍門,我這率軍出來日久,盛京城裏,可曾發生寫什麼有趣的事兒!”

兩人笑語晏晏,十分的親熱,哪裏像是多年以來彼此看不順眼的一對,此刻倒是像是老友重逢一樣。

鮑承先,應州人,出身將門,世襲武職。明萬曆時,官至參將9泰昌元年(1620),從總兵賀世賢、李秉誠守沈陽。不久,改任開原東路統領,“新勇營”副將,加都督僉事銜,繼續鎮守沈陽城。天啟元年(1621)三月,後金兵進攻沈陽、遼陽,賀世賢戰死,沈遼失守,鮑承先退守廣寧。次年,後金努爾哈赤率兵大舉進攻西平堡,鮑承先奉命馳援,遇伏戰敗,全軍覆沒。廣寧亦失守,他隻身隱匿數日,最後投降後金。後金仍授他副將之職。

等到皇太極設立文館,在大臣寧完我的推薦下,他被調往文館任職,諸位,前麵我也說過這個文館,可能諸位看官對這文館到底是個什麼機構,還有些不明白,這樣吧,筆者在這裏做個比方,大家對照了大明的內閣來看這個文館,基本上就差不離了,在文館,實際上,就是清初的內閣,當然,他的隻能全力,比起大明的內閣,目前還是差的很遠,但是,雛形已現。

按照大明的看法,皇太極對於阿濟格,可不為不看重,就連這一紙旨意下來,都派個內閣大臣來跑腿,但是是安撫,還是督促,其中的味道,隻怕隻有當事人最為清楚了。

阿濟格沒有稱呼他現在的職銜,而是按照以前的稱呼,叫了他一聲鮑軍門,這是相當的給麵子了,而且,表示親近的意思,顯而易見。

所謂的“軍門”,在明是指對總督和巡撫的尊稱,但是到了大清,卻是對於統領一旗的將官的尊陳,到了後麵,更是發展成對於提督的專用稱呼,當然,這個加提督銜頭,和不加提督的銜頭的區別,就好像後世的鮑副局長,被人稱作鮑局長一樣,雖然是一字之差,但是尊重的意味,卻是盡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