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以為釣魚島的事鬧鬧也就過去了,中國和日本在近期絕對打不起來,沒想到這鬧起來就沒完沒了了,盡管開戰的可能性依然不大,但是誰也說不了會不會擦槍走火,萬一真的打了起來,中國能贏嗎?我覺得贏是一定的,不過代價就難說了。
其實中國和日本在曆史上沒少幹仗,我所知道的就有五次。有句話說得好:“你看清了過去,你就看到了未來。”那我就來掰扯一下中日曆史上的五次戰爭。
第一次戰爭發生在唐朝。唐軍攻打高麗,棒子扛不住,隻好向倭人求救。不知道日本是覺得唇亡齒寒,還是想要展現一下實力,居然真的派兵去了朝鮮半島,結果在白龍江一役中被唐軍斬殺萬餘人,被迫罷兵講和。中日曆史上的第一戰,唐朝完勝日本,原因就不說了,雙方的實力根本不是一個檔次的。
第二次戰爭發生在元朝。元世祖忽必烈一統天下後,為征服拒不稱臣的日本,前後兩次派兵攻打島國,可惜天公不與人作美:元軍第一次出海向日本進發,船隊走到半路上就讓台風給吹散了;第二次相對順利一些,但是也隻是相對第一次而言,蒙古軍隊在九州島登陸後遭到當地武士的頑強抵抗,不久台風又來攪局,元軍艦船在台風中損失慘重軍心動搖,被迫撤退回國(這段曆史很讓人抓狂,我們隻能說倭人走了狗屎運;二戰末期,日本為阻止盟軍登陸日本本土,訓練的飛機敢死隊以“神風特遣隊”命名,好像就是受這兩股台風的啟發,希望天照再次給他們帶去好運)。此後,元朝內患加劇,再也無力對日本動武。中日曆史上的第二戰,元朝慘敗,日本僥幸取勝,原因沒什麼好說的,蒙古人輸給了台風。
第三次戰爭是在明朝。需要說明一點,我要說的並不是明朝中後期在東南沿海地區抗擊倭寇(倭寇的主要成分是我國東南沿海的奸商海盜和日本浪人以及破產的武士,所以抗擊倭寇算不上是中日兩國之間的戰爭),而是萬曆年間的抗日援朝。明朝萬曆年間,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三島,手握三十萬精兵,意欲吞並朝鮮入主中原(不要認為這是癡心妄想,要知道後來滿人入關時總共不過才二十萬人,所以豐臣秀吉有這個想法也算不上狂妄),於是跨海入侵朝鮮,先後拿下漢城、平壤,幾乎占領朝鮮全境。朝鮮國王向明朝求救,明軍入朝參戰後迅速扭轉了被動局麵,最後中朝聯軍在海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豐臣秀吉憂憤而死。中日曆史上的第三戰,明朝大勝,日本慘敗,主要原因是豐臣秀吉低估了大明朝的實力,在時機尚未成熟、明朝內部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動亂的情況下,過早的發動了侵朝戰爭。
第四次戰爭是在清朝,也就是甲午戰爭。這一次大家都比較熟悉了,清朝在占盡優勢的情況下先丟漢城、平壤,再在黃海海戰大敗,最後丟失大連、旅順、威海衛,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被迫求和,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中日曆史上的第四戰,日本完勝清朝,主要原因是清政府一味避戰求和。
第五次戰爭發生在民國,也就是抗日戰爭。這次戰爭大家就更熟悉了,起於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擴大於1937年的“七七事變”,結束於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中日曆史上的第五次戰爭,日本慘敗,中國慘勝,原因說起來很複雜,概括成簡單的一句話就是:“國際大勢所趨,並非人力能夠阻擋。”
這五次戰爭中國三勝兩負,而且兩次戰敗也並不是由於實力不濟(元朝失敗由於天災,清朝戰敗源於人禍),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戰爭潛力遠大於日本,在正常情況下,中日戰爭的結果根本不存在任何懸念。我們麵對的問題隻是如何以最小的代價奪取最大的勝利,使得國家利益最大化,而這就要看當局製定的長遠戰略和對時機的把握了。關於這個問題,我沒有看到過靠譜的信息,就不廢話了。
2012年10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