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閱讀

作者:幸曉豔

《孟子》曰:“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認為,文學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時代背景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隻有知其人、論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寫作的時代背景,才能客觀正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詩歌即如此,解讀古典詩歌時如果能夠了解詩人的生平經曆和作品寫作的時代背景,就能站在詩人的立場上,設身處地,體驗詩人的思想感情,準確地把握詩人的寫作意圖和思想內涵。

知人。

“知人”就是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的創作方法與風格流派。比如杜甫,長期漂泊不定的生活和動蕩不安的社會,使其詩歌大多體現憂國憂民的主題,風格沉鬱頓挫,旅居四川時也偶有體現自然美、人性美的清新之作。李白,憤世嫉俗、灑脫不羈,風格清新飄逸。王維半仕半隱,厭倦官場,渴望遠離世俗,向往寧靜生活,詩風含蓄溫婉,充滿了山水田園間的恬淡、閑適和清新。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人承載盛唐氣象,詩風雄渾峭拔,描寫邊塞風光,表達思鄉、反戰情緒或渴望建功立業、保家衛國的豪情。杜牧身處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所寫詩歌含蓄綽約,作品以詠史詩為主,借古諷今。蘇軾雖命運多舛卻樂觀、曠達,詞風雄健豪放,意境開闊,但也不缺乏清麗的婉約詞。李清照前期的穩定生活和後期家仇國恨,使她的詞具有婉約、淒切、含蓄蘊藉的風格。陸遊懷才不遇,報國無門,收複失地、希望有所作為的壯誌使其詩作風格雄渾奔放。例如:

別滁

歐陽修

花光濃爛柳輕明, 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離聲。

【問題】閱讀後請問答:有人說這首離別詩的感情基調是樂觀開朗的,請說明理由。

【解析】本詩寫的是慶曆八年,歐陽修改任揚州知府,滁州父老鄉親為作者餞行時的情景。歐陽修於慶曆五年,貶為滁州知州,並做了兩年多地方官,聯係《醉翁亭記》中那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廬陵歐陽修,再聯係詩歌中的第三句“我亦且如常日醉”,讀者明白了,詩人的醉,並非那澆愁之醉、鬱悶之醉,而是得意之醉、歡愉之醉,他那樂觀豁達的情懷也就在此袒露無疑。

【答案】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樂觀開朗的。詩一開頭就寫明媚的景物,渲染餞行時的熱烈氣氛,為全詩定下樂觀開朗的基調。後來又直接抒情,希望像平日一樣開懷暢飲,不願弦管演奏離別的曲調,表現了樂觀豁達的情懷。又例如:

論世。

“論世”是說詩歌鑒賞不應忽視對其創作背景的了解。這裏所說的背景,包括詩人所處的社會時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張等多方麵的內容。這些信息都會在詩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因此,我們在欣賞詩歌的時候,就應當借此來理解詩歌、把握詩歌。例如李清照筆下,大多詞清調苦,流露的感情婉曲深摯,多有今昔盛衰之感,個人身世之悲。詩人陶淵明厭惡汙穢的官場,向往自由在的田園生活,他42歲辭官歸隱,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歸園田居》,田園景物此時在他的筆下顯得淳樸、寧靜、而又富有情趣。而在李煜的《虞美人》中,“春花秋月”卻黯然無色,原因就是貴為帝王的李煜,此時正過著囚徒般的生活,他對人生已經絕望。許多情況下,詩人的追求、遭遇直接影響著詩人的心境,而彼時彼刻的心境又給景物蒙上了或悲或喜,或憂或愁的特定色彩,王國維所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就是這個道理。我們遵循這種方法,就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詩歌所表達的感情,從而深層次準確把握主題。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