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們都願意相信人人平等。然而,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差別真的是挺大的。就像有些人明明已經三十好幾了,卻還跟十幾歲的少年一樣單純天真、衝動浮躁;而有些人明明才十幾歲,卻已經像成年人一樣成熟獨立、冷靜沉著了。很難說清楚究竟是先天的基因遺傳,抑或是後天的環境影響造就了這種差異。但是無論如何,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類似這樣的差異的確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客觀現象。
二
年少時,我以為自己是比較早熟的那一類人。
十五歲的時候,我就可以獨立思考,並自行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絕大部分問題了。那時的我一度認為自己在思想認知,以及理性思維方麵,比周圍很多三十歲的人都要成熟。至少也是跟那些成年人處於同一層級的水平。對此,我在內心深處,還是頗有幾分沾沾自喜的。似乎有那麼一點點“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味道。當然,事實上這並沒有什麼可喜的。畢竟,對於一個人來說,思想意識方麵的領悟力和現實生活中的執行力,完全是兩回事。我的軟肋顯而易見地擺在那裏——由於年紀太小、還在上學的關係,我並沒有自己的經濟來源。而我一向認為,經濟獨立是實現人格獨立的基石和先決條件。
二十五歲的時候,我終於找到了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有了一份相對穩定的收入,並藉此實現了經濟獨立。卻恍然發現,自己其實遠遠沒有自己以為的那麼成熟。校園裏的生活還是太單純了。真正步入社會以後才發現,實際情況要複雜的多。後來,終於漸漸明白,這個世界上的絕大部分人和事,並不是非黑即白的。也終於漸漸明白,在很多事情上,尤其是在感情方麵,是與非、對與錯,都是相對而言的。站在不同的立場考慮同一個問題,我們總是會得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結論……。
二十五歲的我對自己說:發現並接收自己的不成熟,是真正開始走向成熟的標誌。
三
在實現經濟獨立之前,我始終小心翼翼地同所謂的“愛情”保持著距離。校園裏,也曾經遇到過自己欣賞、頗有好感的女孩兒。不過最終還是理智占據了上風,將試圖去接近她們的“本能”鎮壓下去了。因為在我的觀念裏,“愛”是一種能力。在真正具備這種能力之前就貿然去追求“愛情”,最後的結果隻會傷人又害己。
基於同樣的理由,年少時一直自詡成熟的我,對於周圍同齡人那些“不成熟”的,所謂的“愛”或者“喜歡”,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排斥。明明知道一朝畢業後終究會勞燕分飛、各奔東西,當初又何必開始呢?簡直就是在浪費自己的感情跟精力!然而等到參加工作,真正步入社會以後,我才發現,校園裏那些青澀而純真的“愛”和“喜歡”,有多麼珍貴。
四
從事著一份枯燥乏味、缺乏激情、幾乎沒什麼成就感可言的工作,每天在這個不大的城市中奔波著、忙碌著、平凡著、麻木著。庸俗的、利益至上的現實世界,讓我對“愛情”的認識,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於是那些坎坷曲折、讓人感動感歎的愛情故事,在我的印象裏就全都成了小說家們憑借自己的想象和美好願景虛構出來的東西。直到我遇到黎安,聽他跟我講了他和茉莉的故事。
五
我一直想把黎安和茉莉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想法慢慢地變成了一個心願,於是就有了這本書。是的,對於我來說,寫這本書是為了完成自己一直以來的一個心願;是為了懷念我們這一代人那些青澀衝動、情真意切,卻已經一去不複返的青春歲月;是為了紀念那個名叫茉莉的陌生女孩。所以,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不會考慮太多的市場因素。我要做的,是用真實的文字和筆觸,通過小說這種形式,盡可能地把這個發生在我身邊,卻並不為人所知的故事,展現或者說還原在有緣看到這本書的讀者麵前。不過,在開始講故事之前,我覺得非常有必要把幾個應該交代的問題,提前跟這本書的讀者朋友們都一一交代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