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區複蘇的磅礴力量
卷首語
作者:李強
青海玉樹地震剛過3周年,四川汶川地震又到5周年。同樣是地動山搖、生命危殆,同樣是萬眾一心、千裏馳援。一切都還曆曆在目。
4月20日,四川蘆山,一場7.0級地震,在13億中國人心中再添一道深創劇痛。在這個不同尋常的春天,堅守雅安的同胞、眾誌成城的國人,讓我們看到了堅韌與力量。
履新月餘的新一屆中央政府在防控H7N9禽流感之際,如何應對這場重大自然災害的考驗,備受海內外關注。
2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進一步全麵部署四川蘆山抗震救災工作。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這是幾天來習近平連續多次對抗震救災作出重要指示。新一屆中央政府用實際行動實踐生命至上、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凝聚了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
中國政府和軍隊的救援行動,出色演繹了“中國速度”+“中國力度”=“中國效率”的公式,它最大限度減少了震區民眾的傷亡,最大程度地挽救了更多人的生命。
從汶川到蘆山,同心協力的守望相助沒有變,舉國動員的災難應對沒有變,“救人第一”的國家理念沒有變,讓我們看到一個民族在磨礪中的前行。
震後53秒,第一條震情微博就已傳上網絡;一小時內,應急響應預案有條不紊展開;3小時裏,第一支救援部隊火速到達震中,400多名危重傷員被送往異地救護……及時、高效、有序,這是千萬網友對兩天來救援的共同評語。從容、鎮定、堅強,這是世界從災難中看到的中國表情。
在命運的洗禮中,在持續討論、不斷反思、積極推動中,那些至關重要的價值,被熔鑄為不言而喻的社會共識。這份鎮定與從容,不僅是因為我們遭遇過災難,有了救援的經驗、應對的技巧,更是因為我們經曆了思考,對許多問題早有答案。
災情不再封鎖在檔案裏,遇難者不再是冷冰冰的抽象數字,逝去同胞的名字在國家電視台被莊重念出……從汶川到蘆山,我們對生命尊嚴有了更深領悟。汶川地震5年後的今天,十萬火急的救災行動中,人們小心翼翼地相互提醒不要消費苦難、注意媒介倫理。“喪失生命跡象的也要把遺體抬出來”,李克強總理擲地有聲的指令,再次傳遞這樣的信念:一個國家的真正財富不是別的,而是她的全體公民。
從汶川到蘆山,我們對公民精神有了更多期待。有人曾將2008年視為“公民元年”,在感天動地的生命大救援中,億萬中國人激情釋放樸素的公民精神。5年移易,這種精神已經成為重塑中國社會的磅礴力量。政府、社會及民眾之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良性互動。從政府第一時間新聞發布,到網站建起“尋親熱線”、“災情快報”,從公益慈善組織高效運轉,到誌願救援隊伍迅速集結,國家力量、社會力量與個體力量相互交彙,西方媒體感歎:“人們對普通中國人更有信心了,可以確信他們擁有建立一個更具美德社會的能力和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