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參加紅軍的這些人,你要問他參加紅軍是為了信仰馬列主義,估計百分之百的回答都不是。除了黨內的那些理論專家之外,下麵的這些幹部有幾個知道馬列主義真正內容是什麼的?
估計這些幹部在進入黨校學習之前,對這個理論的了解還沒有後世一個大學生多。畢竟政治科目,在後世從小學到大學,可都是要求必考的。就算再不喜歡,可為了成績也得死記硬背。
更何況這些文化水平很低的工農幹部?其實這些人當年參加紅軍,一句話就是為了吃飽肚子,相信紅軍能讓家人過上好日子。至於說對馬列主義有多少真正的理解,或是看過多少此類的書籍,那就可能隻有天知道了。文化水平不高,就是讀了恐怕也不理解。
一幅繳獲來的字畫或是一個古董,李子筠評價的頭頭是道。可王誠看了,最多也就感覺到好看而已。李子筠滿嘴流利的英語,王誠一張嘴就連普通話都帶著大別山的味道。李子筠吃飯習慣細嚼慢咽,王誠則是典型的一副軍人吃飯的樣子,三口兩口扒了完就完事。
而且長久的軍隊生活,尤其是長期的轉戰生涯,讓王誠習慣了蹲在地上吃飯。這不是王誠一個人的問題,就連李子元自己也習慣了蹲著吃飯。畢竟在野外,沒有地方給你找桌椅板凳去。有飯吃就不錯了,誰還管你蹲著吃或是站著吃?
李子筠的性格外向、會玩也愛玩,據李子元所知還彈的一手好鋼琴。自己這一世那個家鄉,第一部鋼琴就是李子筠的。可自己的這位老首長,在李子元看來身上倒是有一股子悶葫蘆的氣質。除了跑調能從山西跑回大別山的幾首軍歌之外,鋼琴是什麼恐怕都不知道。
就連看一個晉劇,都能看的呼呼大睡。對任何的吹拉彈唱,都沒有任何的興趣。就連文工團那千篇一律的慰問演出,都很少去看。雖說自己要求上進,隻要有機會就學習文化。可音樂這玩意,對他來說實在太高深了。
不算文化水平,單就從個性上,兩個人之間的差異就很大。李子筠先後在成都、北平,這樣的大城市讀書多年,見識上也遠遠超過一直都在軍隊裏麵,行軍作戰鑽山溝,從來沒有去過大城市的王誠。
自己這位老首長雖說一身軍人的氣息,但遠稱不上帥氣、英俊,最多也就算是普通而已。而李子筠到太行根據地之後,才色俱佳的相貌曾經引起整個根據地的轟動。要不是朝天椒的脾氣太過於火爆,估計追求者肯定連門都推不開。
在兩個人結婚之前,李子元很難想象這兩口子以後的生活。而且擔心這兩口子,會不會整天一地雞毛蒜皮、雞飛狗跳。兩個看起來八竿子打不到的人,沒有經過長時間的相處,就生活在一起,這麵臨的融合之難可想而知。
自己那個也許是一時迷戀英雄的姐姐,麵對個性上和文化上的天差地別會包容,甚至是容忍嗎。而王誠長期作為軍事幹部,常年帶兵打仗養成了說一不二的性格,也會允許李子筠在生活上對他的改變嗎。
同樣,李子筠自幼備受寵愛,也養成了天不怕、地不怕,敢愛敢恨的性格。從當年為了躲避日偽勢力的逼迫,不想為日偽方麵效力。在兵荒馬亂的年月連路都沒有查清楚,就敢從北平跑出來就可以窺一斑而見全貌。
兩個人盡管相互吸引走到一起,但李子元清楚一時的激情不是長久之計。隨著最初激情的逐步褪去,兩個人能不能在長期的生活之中,相互理解和包容,才是婚姻堅持下來的基礎。而兩個個性都很鮮明的人,能不能將這段婚姻維持下去,李子元曾經很擔心過。
他既為老首長王誠擔心,但更為自己的姐姐擔心。擔心失敗的婚姻,會讓兩個人都受傷。尤其是作為其中女性一方的李子筠,在婚姻一旦失敗的時候,會不會傷的很重是李子元最擔心的。
畢竟相對於作為男人的王誠來說,李子筠無論骨子裏麵存在的性格多麼的悍,畢竟隻是一個女人。一場失敗的婚姻,對自己這位要強姐姐帶來的傷害,會遠遠大於意誌如鋼的王誠,這是李子元最擔心的地方。
可現在一看,事情的發展讓自己那些擔心純屬多餘。自己的姐姐當初選擇沒有錯,自己這位老首長是有擔當的人。老首長在提到自己妻子的時候,總是一臉的寵溺,甚至還隱含著一絲絲的驕傲。
而自己姐姐臉上的滿滿幸福,也是壓抑不住的。並沒有自己想象那樣,一地的雞毛蒜皮出現,更沒有一臉的怨婦表情。眼下已經不再是兩個人新婚燕兒時候,兩個人的婚姻已經走入了平淡期。李子筠臉上的表情,說明她真的找到了一生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