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 荊南烽煙 第五十一章 序幕(2)(1 / 2)

西路軍勢如破竹,接連攻占了荊南境內的數座縣城,兵鋒直指江陵城,所過之處如蝗蟲過境,生靈塗炭,民不聊生。而東路軍則在石子鎮停下了腳步,李少天好像忘記了攻打郢州城的事情,將精力放在了奪取周圍的縣鎮上,重新建立起各地方政權,並且以獲取地方大族的支持為首要任務。

麵對東路軍赤裸裸的勢力擴張,郢州城內的刺史王本祿和統兵大將付白軍之間產生了嚴重的分歧。王本祿認為東路軍此次來勢洶洶,郢州城隻有一萬兩千牙兵和兩萬鎮兵,兵力不足,應該避其鋒芒,堅守城池,反正郢州城城高牆厚、糧草充足,足以支撐一二年,足以將東路軍拖垮。

而付白軍則認為應該趁東路軍立足未穩之際給予其迎頭痛擊,使其不敢肆意擴張勢力,另外還應主動出擊,和東路軍爭奪周圍鎮縣的控製權,避免這些鎮縣落入東路軍之手,使其獲得休養生息之地,從而與郢州城形成對峙之勢。

王本祿是王本仙的四弟,雖不是碌碌無能之輩,但也絕非才能出眾之人,之所以能執掌郢州完全是因為他是王本仙的胞弟,這就是家族政治和家族勢力的最顯著特點――用家族之人來掌控權力。

其實,王本祿之所以拒絕出兵,最主要的還是出於對付白軍的忌憚。付白軍是揚威軍的一員老將,十六歲就跟隨王本仙南征北戰,在揚威軍中聲望甚高。駐守在郢州城的一萬兩千牙兵便是付白軍的嫡係,另外兩萬鎮兵則是王本祿招募的親軍,雖然付白軍是郢州名義上的軍事最高將領,但要受到王本祿這個刺史的節製。

付白軍能征善戰,從戎三十年,軍事經驗豐富,雖然他對受王本祿這個從沒有上過戰場的門外漢的節製頗有微辭和不滿,但是看在王本仙的麵子上也就不予計較,隻不過有時候並不買王本祿的帳而已。

一旦付白軍在對付東路軍的戰鬥中立下了赫赫戰功,那麼將來必然更加難以駕馭,這是王本祿所不願意看見的。

因此,為了穩固郢州的軍事領導權,王本祿寧願放任李少天占領那些縣鎮,也絕不允許付白軍出戰,隻要付白軍不出戰,那麼就無法立功,也就無法對他的軍事主導權發起挑戰。這就是人類的劣根性,隻要我得不到的,那就絕對不讓你得到。

萬般無奈,在王本祿的嚴令下,付白軍隻能眼睜睜地看著東路軍在他的眼皮底下攻城掠地,輕而易舉地消滅地方上殘存的武裝力量,將郢州城以北的地區全都納入囊中。雙方逐漸以郢州城為南北交界線對峙了起來。

趙漢的突然發難打了毫無防備的王本仙一個措手不及,江陵是王本仙的根基所在,經營多年,勢力盤根錯節,一旦放西路軍進入江陵府,其家族的利益必然受損。因此,王本仙調兵遣將,在江陵府北方重鎮長水縣集結了兩萬牙兵、兩萬鎮兵,由荊南名將孫有德統率,準備禦敵於江陵府之外,在長水縣跟西路軍決一死戰。同時,王本仙在荊南大力募兵,由於有著良好的統治基礎,數天內就在江陵府募兵萬餘人。

長水縣是個中等規模的城鎮,是王本仙為江陵府修建的最後一道北方屏障,城高牆深,易守難攻。五月一日,在經曆了一番突飛猛進的推進後,一路順暢的西路軍在長水縣遭遇到了南征以來的第一場大戰――攻取長水縣城。

孫有德以逸待勞,閉門不出,利用堅固的城牆給予了西路軍大量的殺傷,使得西路軍在兩天的激烈攻城中損失了八千餘人,傷亡慘重。隨後,趁著西路軍休整的間隙,孫有德夜襲了西路軍的大營,雖說吳世傑早有防範,但還是損失了三千餘人。

結果,在長水縣縣城外,短短幾天的時間,西路軍就已經損失了一萬餘人,給原本誌得意滿的西路軍將士們迎頭澆了一盆涼水,使其不敢再貿然發動進攻,主動後退了二十餘裏,在一個叫做薛家集的地方安營紮寨,休養生息。

趙漢早已經預料到西路軍會遇到阻力,隻是沒有想到首戰會敗得如此之慘,雖然有西路軍驕傲輕敵的原因,但不可否認,孫有德的確是個厲害的對手。其實,自四月十五日南征以來,趙漢便已經在襄荊地區開始募兵,首批招募的一萬名新兵已經趕往了薛家集,以增強西路軍的力量。

隨後,孫有德和吳世傑交手了幾次,互有勝負,各自損失了數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