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身世秘密(1 / 2)

將景天呈上的文書從頭到尾看了一遍, 上麵一條條列舉了全部疑點, 每條疑點都附有當年撥款的文書原件。

華元帝麵色微沉, 半晌無話。

“所以, 你並沒有實證, 隻是根據這些間接證據所做的猜測?”

景天以額觸地, 道:“因徐州治下山河縣乃微臣故裏,才請纓前去賑災, 因微臣經驗不足, 方翻看廊州以往文書, 這一翻,發現當年的蝗災聖上並未任子民自生自滅。”

“但是很不巧,微臣當年身在其中,沒收到任何一文官府的賑災銀,也沒聽四周村莊誰人領了賑災銀。”

“後麵的大小撥款, 微臣趁著此次機會, 專程探查過,與寧王呈上的文書多少有些出入,望聖上明查!”

華元帝沉吟片刻, 道:“你先退下罷。”

景天不再逗留, 一路退出了禦書房。

如此一來,在華元帝心裏種下懷疑的火種, 寧王得了帝王的猜疑, 便不可能暗自韜光養晦, 更不可能等到兵力足夠強壯時發動兵變。

景天主動檢舉寧王的舉動, 表明了景天對華元帝忠心耿耿,對寧王的陰謀一無所知。

日後寧王陰謀敗露,華元帝不但不會懷疑景天,還會給景天記上一功。

在景天退下後,華元帝差人召了徐千章入宮。

徐千章對此習以為常,他曾是華元帝的老師,華元帝倚重他,作為當朝首輔,大小事務都要操心一些。

華元帝將景天的文書推給徐千章,“閣老如何看待此事?”

徐千章細細看後,道:“李全的劍刃已經足夠鋒利,根據這文書來看,寧王寧肇與廊州知府貪汙一事,隻怕**不離十。”

頓了頓,又道:“中飽私囊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寧王貪汙一事底下的意圖。”

華元帝與徐千章一起處理政務多年,徐千章此話一出,便明白徐千章話中的意思,頓時皺起了眉頭。

因為有南陽王的前車之鑒,二人才會對寧王的事如此敏感。

二十年前,先皇還在位時,一直試圖收回兩個異姓王的封地,沒成想適得其反。

南陽王私建軍隊準備謀反,卻被鄰州之主上一代寧王識破,與先帝合力將南陽王舉家斬殺。

最後先帝收回了幽州封地,寧王因檢舉護國有功,隻被收回政治決策權利,保留了王爵的封號。

時至今日,寧王與朝廷命官結黨,借故貪汙國庫,華元帝擔心寧王多年受朝廷管控,心生反叛之意,步南陽王的後塵。

若寧王沒有造反的意圖,隻當個閑散王爺,根本不需要與廊州的軍民重臣柳振寧結黨,也不可能缺錢缺到需要冒險貪汙的地步。

“那閣老的意思,此事該當如何?”

華元帝心裏盤算,既然五年前寧王第一次吞下國銀,至少五年前就已經開始經營這件事。

如果不是李全心細產生懷疑,再過個幾年,寧王的勢力便會大成,鹿死誰手就沒了定數。

徐千章思索片刻,道:“若老臣的猜測準確,寧王至少經營了數年,不知道現在到了何種地步,狗急還會跳牆,沒有實質證據貿然出手,恐怕難以服眾不說,還可能遭到寧王臨死反撲。”

“再者,也有可能老臣猜測出錯,畢竟世人皆不會嫌錢多,寧王也許隻是找到了機會,與廊州知府合夥貪些錢財而已。”

“總而言之,當下隻憑李全的猜測,不方便行事,隻能先做些防範,需要探到寧王的底,才好進行下一步動作。”

華元帝一下一下敲擊著書案,道:“如此說來,朕需要一個去探寧王底細的人。”

徐千章拱手,道:“正是,聖上需要選一個信得過的人下放廊州,不是寧王的人手又能打入寧王內部,但如今不知道朝中有沒有寧王的耳目,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人選。”

華元帝道:“閣老覺得,李全如何?他毅然向朕檢舉寧王不合理的行徑,就不可能是寧王的人手,也足夠機敏,應該能應付寧王,為朕探到寧王的底才是。”

徐千章想了想,卻搖頭道:“不妥,李全剛從廊州賑災回來,與寧王多多少少有些接觸,而且李全本是翰林學士,又立了大功回來的,突然下放成為地方官,太不合理,會引起寧王懷疑。”

華元帝眉間溝壑越發的深,一時半會兒的,還真找不到這麼個合適的人選下放,事情陷入僵局。

“今日暫且如此,閣老留心看一下,有沒有候補的人選,前去探路。”

“遵命,老臣告退。”徐千章躬身退出去,尋思回去仔細篩選,找一個信得過又能合理下放的人。

這邊景天直接回了家,半夏和小圓李林正在院中吃茶。

李林看景天進門,立刻給景天倒了杯茶,“全兄!好久不見,一切可還順利?”

景天點頭,端起茶杯淺嚐一口,道:“還不錯,收獲頗多,你們呢?生意如何?”